保险产销分离,应该给营销员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近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表示将引导保险公司采取多种灵活形式,提高营销员待遇和保障,进一步改善营销队伍形象。专家指出,新规事关300万保险营销队伍,意味着对现有保险营销体系的颠覆性调整,但具体操作细节还需进一步研究。或者增加保险公司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此前一直呼吁的“员工制”在意见最终版本中缺失。在分析人士看来,很有可能是“员工制”的相关规定在保监会的征求意见会上遭到了强烈抵制。“试点完成后,保险公司会对陆续加入的保险营销员区别对待。不管措施的初衷是什么,一定会在业务员中引起很大的骚动。”保险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来看,很大的阻力将来自保险公司,因为“员工制”将实行底薪加业务提成,这无疑将大大增加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保险业来说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员工制”将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营销领域加班很难衡量工作量,员工加班是否应该支付加班费。产销分离渠道多元化无论是在成熟市场还是发展中市场,保险营销员制度一直面临着各种挑战。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公开发表“我们的保险就是搞传销!”事实上,他的评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保险的看法和态度。监管层希望提升保险营销新渠道、新模式的实力和市场份额,让保险营销的改革转型有更健康的渠道承接。所以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发展和“产销分离”对保险业的影响会更快体现出来。“从政策层面看,监管政策正在引导保险行业产销分离,保险中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产品链来看,保险中介的产品线比保险公司更广,涵盖低端、高端、前沿保险市场。”一位分析人士也指出,随着保险行业的逐渐成熟,无论是保险公司、中介公司、营销员还是客户,对保险的认知都在不断演变。从国外保险市场来看,保险公司最关键的定位是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和资产管理,销售和服务委托给专业的保险中介公司。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意见》给出了多条改革路径。但对于走专业中介这条路,业内仍有不同看法。一位寿险公司高管指出:“我始终相信市场是最终的裁判。不能说中介公司更有能力,能管好营销人员。管理能力的高低不是制度的问题。改成“员工制”能解决吗?我认为不是,所以不能简单地判断中介模式是对的。”“无论是分流还是实行‘员工制’,这两条路都会很难走。还有一个办法,比如改革保险营销体系本身,修改佣金支付方式,可能更现实。”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蒋说。在他看来,《意见》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保险公司的具体改革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给保险营销员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关系到300万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营销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相关动作会引起保险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业界普遍希望的“员工制”不同,此次监管层释放的信号是提出采取“各种灵活形式”提高营销员的待遇和保障。“监管部门在倡导‘员工制’的同时,也提出给营销员‘加一个劳动身份’。这种制度安排和变化可以说是对现实的妥协,但实际上更符合中国保险业的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保险专家表示,“实际上,营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不是单纯提高营销人员的待遇和保障,而是纠正过去的人群战术。在提高营销人员待遇保障的同时,也要提高营销人员的准入门槛,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毕竟待遇和人才质量是挂钩的。无论改革如何进行,目标都应该是选拔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对于不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必要的淘汰机制也必不可少。”上述保险专家表示。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