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技彭进展:智能驾驶进入下半场,为全行业输送AI司机。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宋万新

5月17,2021搜狐科技5G &;人工智能峰会在北京举行。时宇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系统架构师金鹏作为嘉宾,发表了题为“AI重塑未来出行和物流——“AI司机赋能全场景自动驾驶”的主题演讲。

演讲结束后,他接受了搜狐科技的专访,对时宇科技的自动驾驶技术特点、机场场景落地案例、更细分场景的实践等进行了详细解答。

彭进步指出,时宇科技在自动驾驶领域倡导“真正无人驾驶、全天候、全场景”的无人驾驶平台,“为全行业输送AI司机,赋能出行和物流新生态”。

2019年,时宇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正式启动“无人物流”运营,部署多辆无人物流车,实现机场内端到端货物运输试运行。自动驾驶路线覆盖地面、室内、隧道等各种复杂环境。

今年年初,进一步推进落地进程。香港国际机场(HKIA)6月5438+10月宣布,机场海天客运大楼运行的所有行李拖车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全部改为无人物流车,全面取代传统的人工拖车,在海天客运大楼运送旅客行李。

时宇科技先后与国内外多家国际机场合作,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首家建设无人驾驶智慧机场的无人公司。

“在机场,无人驾驶的挑战非常大。首先是安全,因为和飞机有接触,所以安全要求很高。其次,机场不仅要求安全,还要求效率高,因为这个航班是严格按照时间来管理的,尤其是香港机场,整个航班非常密集,地方非常小。第三是环境。香港机场是填海而成的。这取决于海洋环境。台风、暴雨、高温、雾霾对技术本身、无人车产品质量、运营都有很大压力。”

彭进步告诉搜狐科技,经过500多天的运营,上述三个难点已经基本克服。

针对目前造车热潮,彭进步认为,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智能驾驶进入下半场,自动驾驶公司解决了技术、产品和第一批大规模商业化,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智能驾驶的爆发。所以,这么多公司开始加入智能驾驶汽车的制造,这本身就是对过去自动驾驶探索的一种肯定。

以下为专访内容:

搜狐科技:首先请向搜狐的网友简单介绍一下您在时宇科技的主要工作及其技术特点。

彭进步:我主要负责无人平台的技术研发和一些建设工作。目前我专注于让无人驾驶的算法和系统更好、更智能、更安全。我们称之为真正的无人驾驶、全天候、全场景无人驾驶平台,为全行业输送“AI司机”,赋能出行和物流新生态。

搜狐科技:时宇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合作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案例。今年年初,有消息称双方共同研发的无人物流车也开始投入运营。可见无人驾驶在机场的应用逐渐增多。机场场景落地有哪些难点?在技术方面,时宇是如何实现行业第一次突破的?

彭进度:大概2019到12开始做机场正常无人运行。刚开始几辆,现在几十辆。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机场现场看到了无人车的优势,并大量推广其部署和应用。

在机场,无人驾驶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安全。因为和飞机有接触,所以安全要求很高。刚才我也介绍了,除了我们自己的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冗余性之外,我们还构建了“安全员免检”系统,甚至还提供了另外一套智能系统,对机场的各种场景和环境进行监控,对飞机和车辆进行避让,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全面保障无人驾驶车辆在机场和停机坪区域的运行安全。

其次,除了安全要求,机场其实对效率要求非常高,因为这个航班是严格按照时间来管理的。特别是香港机场整个航班非常密集,地方非常小,效率要求非常高。要求无人车必须在多少分钟内完成服务,不能超过这个。超过一次飞行相当于记录一次。我们还想确保无人驾驶车辆的效率。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停在那里。你必须确保它能一直运行。如果出了问题,肯定有其他方法继续提供服务。

第三是环境。香港机场是填海而成的,它取决于海洋环境。台风、暴雨、高温、雾霾对技术本身、无人车产品质量、运营都有很大压力。基本上,经过500多天的运作,我们已经克服了这三个困难。

搜狐科技:时宇科技还在研究哪些细分场景?是如何布局的?哪些应用是投资的重点?

彭进步:目前我们在很多行业都在努力。我们是全场景的AI司机,我们提供AI驾驶服务。除了机场,我们正在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工厂中提供超过65,438+000辆无人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司机的正常操作。此外,在公交、无人巴士、RoboTaxi、乘用车、无人配送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将全场景AI驱动应用于这些所谓的特定场景,包括各种开放场景。

搜狐科技:2018你预测无人驾驶成本下降到大规模商业化需要3-5年。现在,这个进步实现了吗?

彭进步:2018,好像判断还是保守了点。其实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无人驾驶的下半场。前半部分主要讲技术产品,能否发掘真正的商业落地价值,后半部分已经得到证明。

我们从去年开始大规模使用无人驾驶技术,它在很多场景下都有很多应用。到今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无人驾驶方面,一个核心关键设备——激光雷达的成本下降非常快。当时三年前有几万块钱,现在有几千块钱的lidar可以选择。三年有几百块钱,极大的推动了无人驾驶产业化,降低了门槛,促进了它的到来。

搜狐科技:像百度这样做自动驾驶技术的厂商也切入造车了。你如何看待目前的汽车制造热潮?时宇下一步有制造汽车的计划吗?

彭进步: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智能驾驶进入下半场,我们用技术、产品、第一批大规模商用解决了这些困难,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智能驾驶的爆发。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公司开始加入智能驾驶汽车的制造。我们的坚持本身就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

其次,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观点。我们不制造汽车。我们只提供AI司机,和全行业其他造车公司合作。因为到了下半年,行业开始慢慢整合。观点是谁擅长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后,只有这样,智能驾驶的未来才能真正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