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项目进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与中关村科学城的高校开展* *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智力资源。如:北京科技大学云计算优势;北邮在物联网方面的优势;北航在航天科技方面的优势。

为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关村科学城内高校开展* * *建设,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发展,建设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基础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和中央企业R&D和总部基地及高端产业园。在中央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建设项目于2010年9月顺利启动。启动以来,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发展,特别是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抓手,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市政府已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机械科学总院、中国颜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彩虹集团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签署协议。2010年9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订* * *建设协议。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北航国际航天创新园、北京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1建设项目提前开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产业园区集成电路创新园、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测绘科技创新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五院信息服务创新园、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机械科技创新园、中国颜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金属新材料创新园、中材集团有限公司非金属材料创新园、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网融合创新园及宽带集群创新园、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信息通信创新园、彩虹集团公司彩虹光电创新园、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2011年6月29日,在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大力推动下,中关村科学城第三批建设项目签约暨揭牌会在北京举行。截至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分三批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31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建设3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政府协调引导,高校、院校、企业协同推进中关村科学城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整合人才、信息、技术、设备、空间等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高校、院校、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科学城将通过打造“品牌聚焦”、突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发展,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R&D和总部基地及高端产业园。

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依托生命科学、军转民、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资源,,我们将在中关村建设生命科学和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的开发区;

以知春路为核心,依托航天、集成电路技术资源,建设中关村航天科技国际港。

以学院路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科技资源,建设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从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五大技术领域,坚持需求驱动创新,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以中关村航空科技园为例。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将入驻以中国航空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R&D机构,聚集高端航空人才和前沿核心技术,计划投资50亿元。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与中关村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平台。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将涵盖航空航天、航天技术应用、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涉及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等领域。

预计到2015年,园区经济总规模将超过120亿元。

2013年,中关村科学城的蓝图已经勾勒出来:到2015年,力争成为创新创业高端人才聚集的创新活力区,引领世界前沿科技;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引擎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中关村科学城只是中国借鉴世界先进发展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开始,还会有更多的产业集群。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集群随处可见,值得借鉴。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发展。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将有利于孵化更多优秀企业,在中关村产生,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

上述项目的揭牌,标志着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区内高校和中央企业以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空间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领域为切入点,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坚持需求驱动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结合、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替代进口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优化整合资源,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高校、院所、高新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为中关村科学城发展、北京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