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民是什么地方?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中国三大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是鄂温克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部,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4度至零下-2.2度之间。自治旗以鄂温克族为主,由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等20多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9500人,总土地面积1965438+。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距呼伦贝尔9公里,距机场10公里,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横幅中有三家颇具特色的企业:伊敏华能煤电公司是全国煤电联营试点企业;大雁煤业公司是中国标准化煤矿之一。红花尔基林业局位于著名的樟子松之乡红花尔基镇。蒙古木棉。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浍河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红花尔基樟子松自然保护区。大兴安岭有苍松无际,婀娜多姿的白桦林有狍子,白云遮蔽的天空有雄鹰,千山幽谷有潺潺流水,花的浅海有鱼儿。走出大山,辽阔的鄂温克草原向我们走来。蒙古包散落在夕阳下像一条小星河,炊烟袅袅升起,等待牧民千年。这里有维纳河温泉度假村、巴彦胡硕敖包祭祀活动、鄂温克族传统节日“萨宾”节、那达慕和牛赛大会、神秘的锡伯山,在白雪皑皑的冬日,在这里领略冬季那达慕和冰雪旅游节的风采。在鄂温克族草原上,鄂温克族服饰表演、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服饰表演、牧民合唱团的精彩表演,给你一种浓郁的北亚游牧文明气息。近年来,鄂温克旗立足自身实际,提出了“以畜牧业为重点,以科技教育为依托,服务煤电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实力”的建设方针。根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了自治旗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五”新思路:一是充分发挥“五个优势”,即充分发挥人文、地理、资源优势。这是我们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和项目,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条件。二是实施“五大战略”,即实施畜牧业举旗、工业富旗、生态兴旗、科教强旗、旅游兴旗战略。这是我们实现“五旗”目标的重要指南。三是出现了“五个重点”,即突出工业化、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四是掀起“五大发展潮”,即优化投资环境、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普及、城市建设的热潮。这是我们推动旗帜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五是实现“五个目标”,即实现工业旗帜、乳业旗帜、生态旗帜、文化旗帜、旅游旗帜的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打牢“畜牧业产业化、牧区城镇化、牧民知识化、全面现代化”的基础,高标准、严要求,筑牢争创一流的旗帜,自治的旗帜彰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自治自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断开展,促进了全旗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654.38+0.806亿元,财政总收入3.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4.38+0.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4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全年牲畜总头数达到701,000头(只),鲜奶产量达到9万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85%。道路、照明、供水、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等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301国道、滨州铁路、海宜公路、海宜铁路等多条交通干线。城乡交通和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全旗10苏木乡镇全部通电,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基础设施的加强,使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区三项卫生工程建设先进旗”、“全区畜牧种子工程(一期)建设先进单位”、“全区领导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 “全区三五律治理先进镇”、“全区国家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先进单位”、“全区先进单位”何益民镇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腹地,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华能伊敏煤电有限公司就在这里。 一期工程两台50万千瓦机组已经投产,2002年发电量达到46.8亿千瓦时。配套的年产500万吨原煤的露天矿已形成生产规模。何益民镇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能源充沛(已探明煤炭储量56亿吨),交通通讯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形成有机网络,实现集中供热面积近90万平方米,70%的居民实现集中供热和24小时热水供应,92%的自来水供应覆盖率和100%的电力供应。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金融、邮政、保险等相关服务设施齐全。“三废”治理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服务网络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镇格局。多年来,何益民镇按照建立“城郊型”经济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奶、肉、草发展战略,在养殖、种植、加工、服务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镇情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到2003年上半年,两税收入达到6543.8+0.74亿元,其中国税收入6543.8+0.4亿元,地税收入0.34亿元。在挖掘潜力改造当地经济的同时,益民河镇充分利用其地理和资源优势,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投资。目前,齐化集团、黑化集团、乌兰浩特恒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已与伊敏高在能工业园达成协议。相关直供电手续经国家电监会批准后,即可入住园区。这三家企业累计投资将达到10-15亿元。随着煤电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总投资45亿元、装机容量2台60万千瓦时机组的伊敏电厂二期工程(含600万吨煤矿扩建)和总投资9亿元、年产300万吨原煤的吴满长常艳煤矿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这将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推动伊敏河镇和鄂温克旗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以工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何益民镇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自身实际,以地企共建为主导,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在全镇实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工程。同时,努力建设窗口单位,提高居民素质,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创建领域,提高创建水平。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何益民镇3.2万各族人民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围绕“工业强镇、经济强镇、生态强镇、旅游强镇、文化强镇”五强镇的发展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何益民镇建设成为文明文明镇。伊敏苏木,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南部,是纯牧业苏木之一。苏木总土地面积439964.98公顷,伊敏苏木历史悠久。有鄂温克族、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满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7个民族,总人口4844人,总户数1.41.4。近年来,伊敏苏木认真实施“双增双促”和“奶、肉、草”发展战略,贯穿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伊敏苏木提出的“聚焦一业、发展二业、抓三改”的畜牧业经济建设方针,使畜牧业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了稳定发展。2002年,牲畜总数达到76,204头,比同期的65,438+0,998头增长了24.9%。奶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2年,苏木奶牛总数达到5355头,比1998同期纯增加605头,苏木产奶量达到6000吨,相当于1998的两倍。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036元,牧民生活逐年提高。伊敏苏木为盘活存量做出了不懈努力。2001年,乳品厂依法破产,天鹅公司注资720万元改造苏木乳品厂液态奶生产线。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填补了呼伦贝尔市奶业的空白,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全苏木乃至全旗奶业的发展。依托独特的山川秀美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资源,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得到积极开发。2002年旅游旺季,苏木4个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500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多万元。草原旅游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鄂温克族整体脱贫和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总投资90多万元的伊敏嘎查20户牧民整体搬迁工程土建工程于2001年开工并基本完工,2003年可投入使用。毕鲁图嘎查用50万元国债扶贫专项资金建立流动牧群,对嘎查现有贫困牧民进行滚动扶持;阿吉图嘎查用到位的50万元为贫困牧民购买牲畜。伊敏苏木,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勤劳智慧的伊敏苏木各族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富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