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塔和印度塔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
在我国历史上,塔的材料结构、层数和平面形状也有不同的变化。首先,在材料结构上,一般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铁塔、铜塔、琉璃塔等类型,其中木塔发展最早,主要是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之后砖石塔相继发展,主要在唐、宋、辽、金时期。随后出现了各种塔型,包括铁、铜、玻璃、珍珠、象牙、珐琅等。其次是塔数和相轮数。一般来说,塔楼楼层多为奇数,即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等。,而二层、四层、六层、八层和十层的楼层则很少见。塔的平面形状主要有四角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和圆形,其中四角形多出现于唐或唐以前,宋元时期改为六边形或八边形。这种塔型的改造,首先是增加抗震性能;二是拓展登塔视野。
塔的建模分类
中国古塔的立面造型大致可分为亭式、密檐式、亭式、盖碗式、花塔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式、藏经阁式等八种类型。
所谓亭式塔,是指我国古代塔身形似亭子的宝塔。如中国早期出现木结构的亭塔,隋唐以后出现砖石仿木结构的亭塔。
所谓密檐塔,是指檐外层数多于塔内层数的塔。其基本特点是:一是一楼塔比例特别大,一楼塔之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叠叠,层间距离特别短;第二,塔的第一层,每层屋檐之间的塔没有门、窗、柱等亭阁。
所谓亭塔,是指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亭形塔。整个塔只有一层,有的在顶部加了一个小亭子。
盖碗塔又称喇嘛塔,其特点是塔身为圆形盖碗体,盖碗下有不同数量的须弥座;碗的上方是一座大宝塔。
花塔是后期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塔型。它的基本特征是宝塔的上部装饰着各种复杂的花饰,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花束。装饰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内容丰富多彩。
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塔。它崇拜五方佛的遗迹,象征着须弥山的五种形状。五方佛是钻石王国的五大主佛:中间是如来,东边是阿城佛,南边是宝生佛,西边是阿弥陀佛,北边是不空佛。因此,金刚宝座塔的布局格式是在金刚宝座之上,以须弥为支撑的五座小塔,中塔较高,四座小塔较低。整个塔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模式,五个塔,大,小,一个塔基地。
过街塔、门户塔出现于元代,其特点是建在街道或大道上,塔的下部一般以门洞的形式建造,行人、战车均可通过,意思是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都要拜佛。
宝鸡经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塔。它最初是由五代的岳建造的,模仿印度阿育王建造了84,000座宝塔的故事,并将其用作藏经楼。因形似藏经阁,内藏佛经,故名藏经阁印经塔。此塔一般由金属制成,表面镀金,故又称镀金塔。
塔的材料
土塔:塔一般高大细长,夯土的力学性能不适合建造高塔。此外,在土质松软、雨量充沛的地区,建造和保存高大的夯土塔也很困难。因此,保存下来的夯土塔数量很少,主要集中在降水量少、黄土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夯土塔的主要形制多为矮胖的盖碗塔。
木塔:善用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木塔也是中国最早的塔。历代建造的木塔借鉴了宫殿建筑的许多元素和技术,从承重结构如拱、椽、梁、柱到非承重结构如门窗栏杆,与当代宫殿建筑非常相似。
辽代山西应县木塔是木塔建筑的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心柱,而是围绕每个塔身的两圈木柱层层传递塔的荷载。这种独特的机械设计比中央立柱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砖塔:砖塔是各类塔中数量最多的,历经风雨保存下来的砖塔数量也比其他材料多得多。随着明清时期制砖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砖塔,以至于很难看到其他材料建造的塔。
砖砌的塔也有一些缺点。因为砖塔有很多裂缝,所以塔上非常容易长植物,从小杂草到大树。它们的根会极大地破坏塔楼的结构,导致塔楼倒塌。另外,组成砖塔的建筑材料很小,很容易取下来。杭州著名的雷峰塔就是因为人们的偷砖活动而倒掉的。
石塔:使用石头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长,但由于石头本身的性质非常适合建塔,所以在塔中使用石头作为主要材料的人不在少数。石塔在体积上多为小塔,在使用上多为墓塔。只有少数石塔是巨大的,建造这样的石塔需要相对较高的建筑技术和技巧。许多石塔是由石砖制成的,它的体积相对较小。它们按照砖塔的建筑风格建造,承重结构多仿照木结构。
除上述材料外,还有用其他材料建造的塔,如象牙雕刻的塔、金属塔、香泥小塔、玉雕塔、骨雕塔、陶瓷塔等。这些塔大部分不是用作建筑,而是用作宗教工具或手工艺品。塔由各种材料制成,除了上面提到的单塔,还有混合材料制成的塔,如砖木混合、砖石混合、石木混合等等。
框架式结构
地宫:其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是“龙宫”。地宫应该是先建地基后建,多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有大的石信或小的石塔,里面装满了舍利子,还有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基座:盖在地宫上,是塔的基础,包括须弥和金刚。须弥山起源于印度,象征佛教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有独尊安定之意。借助这一造型,以密檐塔为塔基,显得更加雄伟。须弥山腰两侧各有一个壶门形龛,龛上常饰有各种图案。龛间或角落处有勒克斯或依附人物。
塔身:塔身位于底座上,是塔的主体。亭式塔、楼阁式塔在塔身各层供奉佛像,密檐塔无论空心实心都进不去,佛像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种塔中,以亭塔和密檐塔装饰最多。
虽然中国在塔的建造中也处处体现佛教思想,但中国的佛教不同于古印度,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古印度佛教中,塔的数量与塔顶的数量相同,都是偶数;但受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塔的数量和相轮的数量始终是单数。在佛教经典中,以佛塔的功能命名,如佛塔,为供养佛祖头发而建;爪塔,为支撑佛指甲而建的塔。佛教传入中国后,塔仿印度而建,一般建在佛寺塔林,爪形塔很少建。毕竟佛舍利很少,有的塔上埋着假佛迹作为象征。
塔闸: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塔顶的重要组成部分。“刹”来源于梵文,意为“土场”、“国”,佛教引申为“佛国”各种塔都有塔刹,所谓“无塔无刹”。塔闸作为塔的突出标志,一般由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闸本身就像一个小碗盖的塔,分为闸座、闸体、闸顶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