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转型升级: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什么?

这是来自一家建筑企业的真实数据,反映了国内众多建筑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建筑总产值逐年增加,而利润率却逐年下降,甚至从2008年的5.5%下降到201.1%。

另一组权威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企业的平均业务规模已经与国际先进企业相当,甚至略高于国际先进企业,但在资本市场方面,国际先进企业的平均市值是中国企业的两倍。

问题和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国外学什么?近日,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如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

要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这将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基本建设形势良好,建设任务充足。“扩大业务规模不再是中国建筑企业的首要任务,”黄如福说。“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盈利能力是最迫切的问题。”

他对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和万西集团(以下简称“万西”)这两大中外建筑企业做了一个对比分析:2010年,中铁业务量为4737亿元,万西为2842亿元,中铁年产值远大于万西。但在资本市场上,中国中铁的市值是455亿元,而万喜的市值是654.38+0789亿元,差距巨大。

有什么区别?黄如福认为,目前中国建筑企业发展的瓶颈是忽视了“按制度走流程”的重要性。很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系统,往往是以灵活的方式实现,而不是严格按照系统本身的流程来实现,导致系统和流程严重脱节。企业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执行力差。“中国建筑企业应该升级,”黄如福说。“首先要提升思维和管理,不仅是战略和策略上的,更是行动上的!”他认为,规范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企业管理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阶段,这也是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在此期间,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压力加大。黄如孚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和在英国学习的成果,提出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节能减排为主题,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集成装修、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关键是凝聚力量提升企业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黄如福说。

他同时强调,中国不能盲目建设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尤其是“建筑创新科技园”、“建筑工业园”或“装配式工厂”。顶层设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而不是“大一点的地方”,为了“政绩”、“GDP”或者为了一时的发展,建一个“建筑工业园”或者“预制厂”。

顶层设计确实有人在喊,但是谁来做,谁来管,怎么实施?“有资格做这个顶层设计的,至少应该是省级以上授权管理部门,顶层设计必须做好规划,根据资源、成本、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定标准(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评价体系),统一标准。有了标准,符合标准、符合标准要求的才能建,不符合标准的不准建。”黄如福说。

他强调,中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从现在起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确定顶层设计的组织和责任,加强规划建设,有热情的地方不建,有热情的地方多建;其次,要加快绿色建筑和材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或者引进;最后,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建筑业的现代化。比如政府项目、住宅项目、医院、学校、多层建筑等。必须达到什么标准或者按照什么标准建设。比如多层住宅建设,必须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实现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从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黄如福指出,要将信息化深度融入新型建筑工业化,应重点抓好信息技术的六大应用:

首先是整合资源。建立“建筑在线”平台,如上海建业科技信息公司的“建筑在线”和英国建筑信息在线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收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建筑产业园”或“预制厂”生产或提供的各种构件、材料和机械设备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以满足设计人员对符合新型建筑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技术的咨询和使用,方便建设者查询和购买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此外,平台还可以汇聚全球、全国、各行业的工程招投标、投融资、担保业务、在线咨询服务、订单管理等信息。

可以看出,这个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所有资源,优化应用资源。厂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接受订单,根据订单有计划的生产,从而保证工期,节约成本和资源。

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信息量大,环境因素复杂。如果你想以更高的眼光,站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可以利用类似英国PLACELOGIC的软件系统,应用GIS技术,找出“建设工业园区”的最佳布局方案和园区规划方案。凡是国外能买到的,购买价格相当于或便宜于国内的材料,都不再建造和生产。比如英国需要的一些元器件和材料,就从德国、比利时等地购买。因为那里的材料性能比国内好,价格也比国内便宜。

三是优化设计。设计分为预制构件设计和建筑工程设计。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设计和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具有三维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效果,可以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此外,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预制构件设计中的应用还有另一个价值:自动下料、切割(型钢、钢板等。),根据设计参数进行冲孔、弯曲(加固)、成型。目前对于钢结构来说,下料、切割、冲孔都是根据节点大样进行的,应该说是数字化、自动化的。至于混凝土预制构件,根据设计图纸,应该说在钢筋弯曲(配筋)、成型、混凝土搅拌(配合比)、混凝土养护等方面,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其他价值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备;自动计算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调整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从设计源头控制建设项目的造价;优化建筑空间等。

四是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已被许多施工企业采用,其目的是解决沟通信息,协调资源,确保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控制成本。目前,以BIM技术为代表的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是建立项目信息模型,进而实现深化设计、数字化自动化生产、预制生产管理、现场施工管理和远程监控管理。需要重点突破:模拟施工过程,根据现场条件、环境、机械设备制定施工方案;根据设计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BIM系统)进行询价和采购;根据设计(BIM系统)确定的工程量,制定管理方案,进行项目管理;根据设计(BIM系统),进行精确的现场组装(根据设计定位在预制件上贴上电子芯片)。也就是说,借助这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部可以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进度、仓储、物流、现场施工进度进行动态控制,保证工期、质量、成本。

第五是物流管理。随着建筑的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建设,建筑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应用模式的改变,物流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价值在于,不同地区可以享受同等质量的建筑材料(预制件)和技术;优化配送方案、路线、时间,平衡供需关系,科学合理安排生产,保证工期;创造“加工附加值”(采购成品或半成品的成本低于自行加工),降低工程成本。

六是运营管理。任何绿色建筑的认证都不可能在认证阶段覆盖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它是有阶段的。如英国BREEAM评估体系也要求在交付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对建筑物的性能进行验证,以确保建筑物满足设计性能要求。可见,在建筑的运营阶段,对运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性能进行数字化监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公共建筑中。建筑物运营阶段需要监控的重点是:建筑物是否达到设计性能要求;建筑物、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预制件、材料和设备从原材料的收集、生产到运输到目的地所产生的“隐性能源”的能源消耗。“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建筑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符合环保要求,满足人类世代和生活需求。”黄如福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意义深远、范围广泛、作用巨大。”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