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干细胞作为医疗保健的市场前景如何?

干细胞产业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喜人。

干细胞产业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成果喜人。

近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重点R&D计划“干细胞与转化研究”2018年度项目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8年度,提出“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重点项目30项,总经费5.85亿元,项目周期为。

业内普遍认为,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除了国家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干细胞的政策持续利好,市场潜力巨大。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抢滩布局。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干细胞医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干细胞产业收入已达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据预测,到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左右。

然而,

与2017年度的43个项目、9.4亿元的总经费相比,2018年度“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数减少了13个,总经费减少了37.77%。对此,6月5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项目是这样安排的。

“项目是循环的,上一轮该支持的都支持了。”对于资金缩水的问题,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R&D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干细胞已经转入产业化,行业质量标准已经发布,100多个临床实验基地已经获批。后面重要的是做产业化。”

近日,博雅控股集团(以下简称)董事长许也表示,自2015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精力支持干细胞产业发展,我国正处于干细胞研究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然而,我国基础干细胞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仍面临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

获得国家资金

根据通知,上述30个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由两家医院牵头,如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山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从92万元到2986.5438万元不等。

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整合了科技部、发改委等13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形成国家重点R&D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R&D计划之一。

从2016到2017,“干细胞与转化研究”已经得到了两次中央政府的支持。2016年度,25个拟资助项目(含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资助约4.88亿元;2017年,43个拟立项项目获得9.4亿元资金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资金支持,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的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015年开始,国家投入大量精力支持干细胞产业发展,政策扶持频繁。

例如,5月17,10,科技部发布《“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加强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加强干细胞、生物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的交叉融合,引导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升级和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同年6月,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开展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和大规模培养等基础和临床研究。

干细胞之所以能受到政策的青睐,重要原因是其广泛的医疗价值。干细胞被认为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的另一种疾病治疗方法,有望引领再生医学的革命。郑光恒生研究报告称,由于干细胞具有复制和分化的能力,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可用于美容、器官移植、生物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

有了政策支持和潜在的医疗应用价值,干细胞产业被赋予了很高的市场预期。多家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目前,我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抢滩布局

潜在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干细胞产业。

干细胞产业由上游干细胞采集和储存、中游干细胞制剂生产研究和下游干细胞临床治疗和应用三部分组成。目前,上游采集和保存是我国干细胞产业相对成熟的领域。

“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造血干细胞确实是临床应用最成熟的干细胞,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部分免疫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中源协和也在2017年报中表示,国内干细胞产业上游是最成熟的产业化项目,根据市场调研& amp;透明度

市场研究估计,干细胞储存率在全国的比例仍然不足。

1%,而且地区存储率也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参考发达国家,我国干细胞储存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亿元。

以众所周知的脐带血储存为例,多家上市公司早已布局。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南京新百2017年报后发现,这家主营百货业务的公司,于2月17日正式以34.2亿元收购山东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76%股权,该公司是一家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中源协和主营业务为细胞制备和储存服务、基因检测、体外诊断试剂销售、美容抗衰老。其2017的细胞检测、制备和储存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16.98%,毛利率达到82.7%。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干细胞的上游存储市场已经成熟,但中下游产品的应用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领域,相关企业逐渐在干细胞产业中下游布局。

中原谢赫在2017年报中提到,干细胞存储占全行业的份额从2010年的20.9%下降到2018年的15.2%,全球干细胞产业逐渐向药物研发、制造等下游应用市场倾斜。

“在产业下游的临床应用领域,博雅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开展的干细胞治疗早衰临床实验,是世界上首次通过胎盘干细胞逆转衰老的尝试;博雅的干细胞疗法在美国已经进入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干细胞疗法针对的是外周血管炎引起的下肢病变。”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工业化需要推进

许指出,从目前我国的临床发展来看,干细胞药物的研发是重复性的。干细胞在临床领域面临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风险。而且近年来国家投入偏向科研院所,干细胞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财政拨款,还需要转型。实现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可持续发展,靠的不是科研机构和医院,而是企业。

在上述R&D主任看来,干细胞现在显然正朝着药物开发的方向前进。“行业质量标准已经发布,100多个临床实验基地已经获批。后面重要的是做产业化。”

“近年来,中国干细胞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迹象。国家频频出台政策扶持,行业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干细胞作为药物申报的标准也已经明确——中国干细胞药物获得临床批文不会太远。”许也认为,干细胞产业化已经迎来了良好的结果。

就在5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布公告称,截至2065438+2008年5月,7家机构首批8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备案后,12家机构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按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进行备案。

根据上述公告,注册项目包括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法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南京鼓楼医院)等12临床研究项目。

此外,2017年2月,17,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设计和实验数据做出新的指导原则,被市场认为有利于缩短产品临床试验所需时间,加快上市步伐。

不过,许以上市产品为例。自2009年以来,国际上已有十几种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但国内尚无一种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但近年来,我国注册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已超过100家,注册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约20个,正在快速增长。

对此,许指出,我国干细胞治疗的研发水平并不比国外差,但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面临瓶颈。“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制约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来考虑。技术层面包括缺乏原创科研成果、大规模标准化制备、质控要求高,政策层面包括政策监管与产业化无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