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短的模范故事
一个简短的模范故事
一个个短小的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未必每个人都是劳模,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劳动模范,劳动模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来分享一个简短的劳模故事吧。
一个短小的劳模故事1
中国劳动模范代表事迹1
1960年春天,中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大庆油田的发现,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带领来自西北玉门油田的1205钻井队加入石油大会。
当我们到达大庆时,王进喜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道路,车辆不足,食物和住房问题。但是,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们决心即使有很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面对困难,王进喜带领全队人抬钻井设备到施工现场,以“宁愿活不到20年”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周年第一口注油井。
在随后的10个月中,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每年65438+10万米的奇迹。
当年,王进喜病重,得不到医院探视;钻孔伤了脚,他靠拐杖指挥;油井发生井喷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间,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
中国劳动模范事迹2
两弹之父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了中国核防卫力量的“铁脊梁”。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从海外归来,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报效祖国。20世纪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界“消失”了。
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的发展中。他在京外高粱地里参与了研究所的建设,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发展。
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奋斗了28年,从原理上的突破和试验、武器化的成功,到原理上的重大突破和新型核武器的研制、试验,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首次、首次试验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稼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65438年到0986年,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长达28年的秘密经历被揭露,“两弹创始人”的名声开始传开。
简短的模型故事2
Xxx是兽医,是105队的牛场负责人。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思想上拥护党中央,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畜牧兽医工作,致力于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服务,努力为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增收作贡献。
争取在业务上精通,在学习上不断提高。
Xxx注重政治和专业学习,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理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努力用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全方位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加工作以来,不断总结经验,服务群众。
工作中力求务实,争取好成绩。
作为一名畜牧兽医工作者,xxx深感责任重大。他一直把防疫作为畜牧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防疫工作中。
为应对禽流感、口蹄疫、偶蹄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威胁,在新的重大动物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他起早贪黑,埋头苦干,周密安排防疫工作,精心筛选病畜,全面抓好动物的预防、检疫和免疫工作,为工人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
在农户牲畜保险工作中,xxx响应上级安排。挨家挨户到职工家中进行宣传,将惠民政策传递到职工家庭。在这项工作中,xxx不怕辛苦,认真负责,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为职工牧业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收入。
服务群众,真心为群众着想。
他是工人群众的知心朋友,积极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维护他们的权益,坚持以服务工人群众为立足点,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情走进群众,真心倾听民意,真心解决困难,切实关心和温暖群众。
为了适应业务工作的需要,他虚心向同行学习,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热情服务上门求助的群众,还经常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挨家挨户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做好动物防疫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遵守法律,言行一致。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带头执行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认真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完成工作,并得到上级的认可。用真正的技术和水平带动身边的人,用自我的真诚和坦诚感动身边的人。
简短模型故事3
一、大庆“新铁人”——李心敏。
李心敏,男,1967,大庆油田钻井工程公司鲁迈拉项目部成员、副经理,哈法亚项目负责人,dq1205钻井队队长。他于1990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铁王曼锦西1205钻井队工作。2003年,他成为了队长。
在他担任队长期间,1205队总钻井进尺在国内率先突破200万米,相当于钻透226座珠穆朗玛峰。2006年2月,dq1205团队成立,走上海外创业之路,成功进军钻井市场,让铁人大旗在海外高高飘扬,用实力让大庆品牌扬名。
他扎根于钻采一线,投身于周年油田的开发建设和国家资源的开发。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称号。
优秀团员、“十佳模范”、*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于2011被集团公司授予“周年新铁人”荣誉称号。
二,当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方
方,男,出生于1984,*中共党员,AVIC沈飞工业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创造了“0.003 mm加工公差”的“笔墨精准度”,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锁匠”。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收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制作了65,438+000多套夹具、量具和固定装置,改进了200多套夹具、量具和固定装置,改进了60多种工艺方法,改进了2套设备,研究了24种生产技巧。
总结先进制造方法撰写技术论文12篇,申报技术创新项目20项,获得“恒扭矩旋丝机”、“加工钛合金专用丝锥”、“多功能测量台架”等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以来,先后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三、边防军——马×武
马*吴,男,汉族,中级军衔,1969年4月出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185团职工。1988年9月任边防。23年如一日坚守边境,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1988开始,马×武夫妇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甘于清贫孤苦,以哨所为家。23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地在2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从事巡逻、水防、护林任务,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对夫妇的坚持。
走了2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的长度,磨破了400多双胶鞋,裁出了40多套休闲服和粉丝服,写满了27本值班笔记本。马*吴夫妇驻守山德龙口,从未发生一起违反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报告和排除险情近百次。
该哨所在西北边境被称为“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和“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所”。2003年,桑德克民兵哨所、32号界碑和抗洪保土碑被列入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于劳动模范的故事
劳模的故事200字左右。
劳模的故事200字左右。在我们平时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应该都有写事迹的经历。事迹材料可以弘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和学习先进。以下是一个劳动模范的故事,200字左右。
劳模的故事大约是1
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1
“高标准、严要求、快行动、干实事、难抢、送方便”是30多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赵,16岁,进入陕北国家棉花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第一个穿上“郝建秀红腰”,成绩非同一般。拦车时,别人巡一圈需要3-5分钟,她只需要2分50秒。
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取得了千锭只断55锭的好成绩,皮辊花率1.89%。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车检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孟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都要先进,争当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到1959这7年间,她创下了每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位同志成为企业先进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赵团”双双参加全国英模大会,成为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
1963年,赵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方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同年,全国劳动模范因肺癌去世,年仅28岁。
“赵集团”的旗帜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辉。1980年,该组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组”称号。
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2
1960年春天,中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大庆油田的发现,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带领来自西北玉门油田的1205钻井队加入石油大会。
当我们到达大庆时,王进喜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道路,车辆不足,食物和住房问题。但是,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们决心即使有很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面对困难,王进喜带领全队人抬钻井设备到施工现场,以“宁愿活不到20年”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周年第一口注油井。
在随后的10个月中,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每年65438+10万米的奇迹。
当年,王进喜病重,得不到医院探视;钻孔伤了脚,他靠拐杖指挥;油井发生井喷时,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间,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
劳动模范的故事是左和右2
1,郑月兰,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苍南县养路工人,浙江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自1979以来,一直坚守在道路养护第一线,先后在平阳马步、苍南灵溪、南水头、河西、西头埠路班、马站路站进行道路养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她作品的真实写照。
从65438到0992,她担任河西公路站站长,成为温州公路系统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站长。2006年8月10日下午,超强台风“桑美”在马站镇登陆,公路设施损失惨重。数十条道路坍塌,无数路边树木被吹倒,车站建筑损毁严重。凌晨2点,她不畏艰险,立即组织了一次艰难的抢通。
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佳妇女、省先进女职工、省劳动模范、省交通行业十大文明标兵、改革开放30年浙江省交通创业创新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2.叶鹏,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天信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交通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1998以来,先后担任天信仪表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总裁,先后主持开发智能气体流量计、电子容积校正器、自动化系统等2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技术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1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牵头起草1国家标准和1浙江制造标准,参与编写国家和行业标准法规8项,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发表论文13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3部。
得益于本人及团队的努力和创新,天信仪表始终领先于国内同行,公司业绩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同行首位,为苍南经济发展和中国自动化仪表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林晖,2011全国先进农业工作者,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先后参与和主持农业科技丰收项目30余项,获得技术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温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他认真总结技术经验,撰写了30多篇技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20多篇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通报》、《中国水稻》、《浙江农业科学》等国家级农业核心期刊上。
工作中,他热爱本职工作,始终扎根“三农”一线。先后获国家、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余名,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奖。
温州市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温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苍南杰出人才、苍南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为苍南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李,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苍南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30多年来,她一直站在临床实践的最前沿,用她的知识和技能治疗了千千成千上万的患者。
2006年8月10,超强台风“桑美”登陆马站,数十万人陷入灾难。在停电停水通讯交通中断的困境中,面对从四面八方涌入医院的受灾群众,她凭借在陕西抢救室狭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30多年医疗救治积累的临床经验,
急中生智,下达了“同型同方”的应急救治方案,利用手电筒、应急灯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序开展抢救工作,使当晚32名重伤员和49名手术病人无一出现伤情恶化和危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奇迹。
荣获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全省抗台救灾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手”、市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首届全县十佳妇女等荣誉称号。
5.尹兴静,201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苍南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温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温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名师、苍南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
负责开发的新产品经科技部门鉴定,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如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项目和优先主题项目、省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继续加强营销市场开发,推动企业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使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燃气计量仪表供应商、全国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温州市中小企业30强、苍南县工业示范企业。
劳动模范的故事是左和右3
1,孙:师徒传承纺织“柴火”
她是一位精益求精的技术专家,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技能导师。作为纺织生产一线工人,孙坚守岗位,肩负责任、理想、技术、创新。
长源纺织主要生产纺织用纱,是福建省纺织龙头企业之一。来自生产一线的孙,是这条纺织生产线上的劳动模范和技能大师。
在纺织行业,孙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作为主教练,孙习惯了早起贪黑的节奏。丰富的经验使她把繁忙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2.全国劳动模范周明娟“名师带徒”传授“美丽秘籍”
党的十九大代表、省财贸工会兼职副主席、杭州白洁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运营部助理周明娟指着嵌在“周明娟全国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外墙上的五只手模型,对两位弟子说,它们分别代表着工匠精神、榜样力量、劳动光荣,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福建省劳动模范陈加友:用匠人的匠心践行茶人初心
陈加友,出生于安溪县龙圈乡,1969,福建佳友茶叶机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主任,专职讲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茶叶鉴定师高级技师,国家级技术专家,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30年来,陈加友一直从事茶机械的教学、创新、R&D和生产,培养了一大批茶机械创新型专家,先后获得国际发明金奖1项、国家发明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专利奖1项。
发明国家专利37项,参与制定茶叶国家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2项,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3项,出版茶叶机械专著1部,发表论文36篇。2018获福建省劳动模范。
4.江_:“孩子们的笑脸是我最大的幸福。”
2009年,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中心幼儿园园长姜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
校园无小事,一切都是为了育人。姜把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奉献给了幼教事业,就像树叶把自己的年华献给了花朵,用心灵和感情陪伴着每一个孩子成长。
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8年,在幼儿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幼儿园的园长,她负责园内所有的大事小情。
5.郭:传承雷锋精神,助人为乐。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道路管理业务负责人郭,视雷锋为人生楷模,以雷锋道路为人生选择,甘当路石,默默奉献,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志传承雷锋精神。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称号。
一个劳动模范的故事
一个劳模的故事,300字。
一个劳模的故事,300字。在学习或工作中,都有关于劳模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以下是300字的劳模故事。
劳动模范1的故事
韩伟1
韩伟,男,高中学历,中学生党员,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一名快递员。他投递邮件400万封,消除假信2万多封,被群众誉为“为民贴心的绿色使者”。
从65438到2006年,韩伟走街串巷,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按时给几十万用户投递信件和报纸,一天三次,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韩伟先生总是说:“用户是我们快递员的亲戚。要为亲人分忧,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多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为用户送报纸、送“心”,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2.孟广斌
他注册了“雷锋”鞋摊,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针一线书写了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执着诠释了一个基层工匠的社会价值。
孟广斌出生于贫困之中。因为小时候得到过很多村民的帮助,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社会。孟广斌把雷锋作为他的榜样。从65438到0988,他开始在哈师大校园外摆摊修鞋。他的鞋摊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鞋子穿破了请不要担心,广宾会解决你的后顾之忧;生活中互帮互助,雷锋精神铭记于心。“他还做了2000多张优惠卡,分发给学生。所有的贫困学生、老人和残疾人都来免费修鞋。
几十年来,他自愿修补了10多万双鞋子。不管刮风还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学生们把鞋子从学校拿走后再收。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8月24日,1995,家里发来电报,说我在山东的母亲病重,让他尽快回来。但看到鞋架上还有五双修好的鞋,没人来拿,他就一直等到晚上学生们把鞋拿走,才赶去火车站。
3.陶玉国
矿工陶玉国是全国劳动模范。生活中的陶玉国是一个乐观豁达的煤矿工人。别人说他努力,他却总是害羞的说自己是个普通的“拔牙人”。
煤矿是高危行业,他从事的是高危行业中的高危工种:采煤工作面和回柱。这个工作采煤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虎口拔牙”,就是采煤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内的设备和支撑顶板的支柱回收。
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技能、体力、耐心、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极高。陶玉国从不夸大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也不向领导索要报酬。他总是默默承受,一次次安全完成任务。他已经在采煤工作面工作了20多年。
4.杨·
杨是江苏吴县人。全国劳动模范。
1949起,历任江苏省吴县岳西乡樟木村农会主任、某大型党支部书记、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1955,加入中国* * *产党。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走致富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稳定农业,搞活副业,兴办工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副业、工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全村430户依靠集体经济成为万元户,全村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1979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5.石传祥
石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他逃到北京郊区宣武门的一个私人粪场,被生活所迫,做了一名掏粪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4年,北京环保局安排一些年轻学生去挖粪。石传祥当时是崇文区清洁队青工班的班长。为了改变一些青年工人怕脏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石传祥带头干脏活,以身作则地教导青年工人,说“工作无尊严,工业无尊严;宁要一人脏,不要万人净”,教育影响着年轻一代安心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
劳动模范的故事2
青年组工Xx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组工的深刻内涵。组织部压力大,强度大。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经常主动加班,从不抱怨。
接任研究室主任后,面对任务量大、人少的现实,早起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一直默默坚守在岗位上,手里什么也没拖过。
搞信息后,他把宣传当成了爱好。短短三年,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业务专家”和“通才”。撰写资料200余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64篇,拟稿60余万字。工作报告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
在筹备村官联谊会、创办村官刊物《青春印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干部考察考核中,他认真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考核工作细则》的规定,以言行维护干部的良好形象。
在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并模范践行公道正派的要求,以坚强的党性践行组织工作的责任、奉献、光荣的要求!
劳动模范3的故事
俗话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这句话对于魏超群来说无疑是恰如其分的。作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环卫站的一名班长,魏超群在他脏、苦、累、忙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走过了十二个春秋。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她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了解环卫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年四季,环卫工人早出晚归,满街扫垃圾,风里来,雨里去。每到节假日,都是环卫工人最忙的时候。来自农村的魏超群淡定地说:“忙起来怕什么?我最怕没有工作。”魏超群从5438年6月到0994年3月从事环卫工作,在全县48.6万平方米的20条街道上,用一把五尺扫帚书写着无悔的青春。
去年除夕8点,正当县城灯火通明,千家万户团聚的时候,魏超群还在车站忙着打扫卫生。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丈夫在停车场打零工。
在这种特殊的时候,魏超群只好心虚地叫上侄子帮忙杀鸡做饭。她说:“没有人愿意一直吃团圆饭,但我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只能管家里的事。没有办法。”她奶奶同情地说:“十几年来每年都这样,晚一点也没关系。”
人自然会生病。同样,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魏超群也不例外,但她总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对待疾病。她自嘲说:“我一般感冒发烧就运动,扫大街出出汗就好了。”就她记忆所及,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她只需要卧床两次。2003年有一次,她手上长了个囊肿,需要手术;另一次是去年急性盆腔炎。
但两次都没有请病假,而是利用休息时间治病,手术后几天就上班了。她班上有七个人,她一天工作六次。也就是人们从凌晨3点到晚上9点上班。
众所周知环卫工作又苦又脏,但环卫工人所受的委屈却鲜为人知。魏超群说,凌晨3点多,她拉着一车垃圾上坡,路中间有一辆车。她请司机让路。然而,该车司机并没有躲避的意思。实在没办法后,魏超群只好小心翼翼地拉着车。路过的时候,扫帚毛微微扫了一下门。虽然没有刮伤,但司机还是大发雷霆,大骂魏超群。
另外,晚上经常会遇到醉醺醺的人破坏垃圾桶。对此,魏超群总是很有耐心,很有说服力,但往往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