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的学术思想
罗作为新中国伦理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集中、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道德实践和理论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全面创新。他主编的多种伦理学教材独具特色,富有生命力,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成为许多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入门书籍,受到前苏联和西方国家一些著名伦理学家的关注。
(一)道德的研究对象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这种判断没有太多的不同。然而,道德的定义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有争议的。在1982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文中,罗教授对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以善恶评价为基础的,是由内心的信仰、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这样的道德定义及其解释将经济关系置于决定性地位,从经济关系中衍生出道德关系,从道德关系中衍生出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现象。
从经济生活中寻找道德生活,从道德生活中寻找道德关系,从道德关系中寻找道德现象,从道德现象中细分出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伦理学作为“道德之学”的科学地位,在理论上确实是具有独特独创性的全面创新。以此为出发点,罗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三个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它所研究的应该揭示和阐述的是人类道德现象中最本质和最普遍的联系,人类道德发展的最一般的过程和规律,以及人类道德生活中一些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它“总是把* * *的伦理规范作为整个伦理学的中心、重心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会把伦理学局限或归结为一门规范的科学,更不会把伦理学看作道德规范的汇编,更不会把伦理学看作应该和不应该的空洞说教。“第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集理论知识和行动规则于一体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知识,也是一门实践科学。”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门行为科学,用我们古人的话说,就是一门‘知行合一’的科学”。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编写的。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在我国伦理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罗教授作为本书的主编,特别是作为本书体系结构的奠基者,为我国伦理学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关于道德领域
在新中国伦理学领域,罗最早提出了道德境界说,并对道德境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他在1981发表的关于道德境界的文章,可以算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他指出:“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角度来看,人在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中,总是要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从一个高度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即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甚至达到最终的理想。在每个阶段,人们都被一定的道德观念所引导,用来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我们所说的不同层次的意识。这种不同层次的意识构成了所谓的道德境界。”他的结论是:“所谓道德境界,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中,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而形成的一定层次的意识、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简单地说,一定程度的道德意识、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构成了一定的道德境界。”
罗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把人的道德境界分为三种类型:自私境界、公私境界和无私境界。属于自私范畴的人的道德特点是,一切都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他们行为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自己的私利。属于公私不分境界的人的道德特点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有自己的正当利益,但他们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实、积极、无私地为社会工作,同时也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属于无私境界的人的道德特点是,他们的一切言行都可以建立在是否有利于集体的基础上。现在,他们总是首先想到集体,对同志极其热情,对人民极其负责。总之,他们的整个言行就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体第一。
罗的三境界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他在1988发表的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和《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四个层次》中,把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或道德意识的高低分为四个层次:一是* * *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层次,即“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第二,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层面,即“公私分明”的道德境界。第三,类似于理性利己主义的层次,这是他划分的道德境界的新层次。第四,极度自私的程度。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价值
罗在1982发表的《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一文,是我国价值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他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1.关于什么是价值。“价值”是物质对象、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意识现象的一种属性,体现了这些物质对象、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意识现象对一定社会、阶级和个人的意义。”在伦理学中,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对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人生目的和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也可以说,怎么活才值得,怎么活才有意义。这说明罗是从意义和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价值的,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谈论意义和关系的。他极力强调,必须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中,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地位中来考察人的价值。
2.论价值目标。“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必须有目的和目标。这里所说的目的和目标,除了每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总的或最终的目的和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和目的,是关系到人类的一切活动,贯穿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的,是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的问题。”这个总的目的叫做价值目标。在他看来,价值目标总是与利益取向相关联的,正确的价值目标总是与正确理解的利益相关联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或金钱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对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主义和* *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劳动,在于他为* * *资本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人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关系到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利益。没有这个根本利益的要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的标准。
3.论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因岗位和职业不同而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才能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具体人生目标是不同的。所以,人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具体理解,可能会随着具体职业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不应该排斥和否认人的个性、理想、爱好和兴趣的差异,而应该强调所有这些都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总体价值目标相联系,并使所有这些发展都服从于总体价值目标。”他批判了将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描述为财富、金钱、地位、名誉和物质享受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集体主义原则在集体事业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实现人的价值。他还强调,要培养个人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自觉消灭剥削阶级的价值目标,树立革命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的实践伦理。
第二,关于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罗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作出了诸多贡献,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系统阐述。他把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和写作都花在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上,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围绕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问题,发表了如《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与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根本对立》、《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关于当前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关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强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关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伦理学十年回顾与展望,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关于坚持价值取向唯一性的思考,关于几个重要表述的建议,坚持集体主义还是崇尚个人主义,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一)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观点
他在《光明日报》5月1996发表的文章《关于几个重要表述的建议》具体概括了集体主义的要点,指出:“界定集体主义,要强调三个思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下,切实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作用。”他还把集体主义分为几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私分明。第二,顾全大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公共生活的最低规则、公民公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本文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前夕,在中央主管部门召开的精神文明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所以可以看作是对中央制定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贡献,是经过深思熟虑、通盘考虑后得出的审慎结论。
(二)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
罗教授在这方面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他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决议草案提出的关于集体主义的建议。他的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对所提建议的文字记录。本文发表于9月1996中央召开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
他在提案中充分肯定了六中全会决议讨论稿写得很好,“特别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必将对我国未来的道德建设产生重大作用”。但他也诚恳地提出,“我只是想补充提一点意见,就是希望能在‘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之后加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提法,让这个文件更完整、更全面地反映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思想和要求。”
中央采纳了罗教授的建议,在原讨论稿“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后增加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与原来的“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是同构的。
第三,关于正确对待传统道德
(一)概括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从两大视角总结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总结各派的大致思想;总结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
(1)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伦理思想家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简称道德利益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道德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论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二是道德的最高理想,即人生的最高准则和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三是人性问题,包括人性是善是恶,是先天还是后天,是大体相同还是分质。第四是道德修养问题。第五是道德品质的形成。第六,道德评价问题。第七,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包括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否有意义;如果人生有意义,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死;有限的生命怎样才算不朽?如何看待快感;该不该对国家和社会尽义务,人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如何造成的。第八,道德必然性与自由的关系,包括道德行为的客观必然性的关系;在各种可能的道德冲突中是否有选择的自由,根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系,即人们是否受到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九是道德规范问题。十是德治与法治。
基于对这十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他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六个特点。第一,与西方相比,它特别重视人际关系。二是重视精神境界,认为道德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第三,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第四,强调整体精神和公私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最高价值,一切价值目标都是以能否与之一致为前提的。五是强调道德修养或个体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关于个体与群体道德关系的理论。第六,推回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思维模式。
(2)他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一种是仁的思想,以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和孟子的“重民轻君”思想为代表。二是强调整体精神,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舍身为仁”、“舍身为义”,以及《尚书》和《左传》中的“公利、万事通、忠义”。贾谊的“国忘家,公忘私”,宋代的义利之辩,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三是倡导人伦价值。从《尚书》提出的“五教”思想到孟子提出的“五伦”思想,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第四是对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所谓“孔颜乐”就是典型的代表思想。五是强调修身、齐家,即通过“修身”、“齐家”、“齐家”来达到成圣、成圣的目的
2.总结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论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定义和本质特征。他指出:“中国的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生产者、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新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新升华和质的飞跃。萌芽于1919五四运动前后,起源于中国* * *生产党成立后的伟大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2)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他总结为:“中国的革命道德,以实现社会主义和生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旗帜,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斗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原则和奋斗精神。从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出发,中国的革命道德在诞生之初就强调了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幸福、为人民谋利益的极端重要性。从集体主义原则出发,从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出发,革命者的一切言行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党、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当矛盾产生时,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从革命精神来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推翻三座大山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战胜困难,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和封锁的精神动力。
(二)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首先是总体目标。罗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让社会主义道德内涵更丰富,更受群众欢迎,更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是要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社会思想的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具体操作原则。从上述总目标出发,既不全面否定也不统一肯定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都是不正确的态度。罗指出:“正确的态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扬弃、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批判继承”是总原则,强调继承是有批判性、选择性和目的性的,以“去劣取优”为重要要求,强调继承是经过咀嚼和消化的;“全面创新”是总结和创造新的作品,强调继承是通过比较古代百家和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遗产,把提炼的精华变成社会主义和生产道德的组成部分;“古为今用”是主旨,强调继承是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相关伦理道德问题。
2.正确对待中国革命传统道德。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道德需要来看,批判地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具有重要意义,罗对此阐述得很好,但他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古代优良传统道德只有与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和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对中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他进一步强调,“从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国的革命传统道德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道德传统。在这方面,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不足以满足我们道德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他尖锐地批评了一些反对弘扬* * *生产者道德、否定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言行,强调今后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传统道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