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辩称个别医生收红包是腐败?
我接触过的医疗纠纷,90%以上都是因为没钱或者因为花了钱没钱而对医疗结果期望过高的患者导致的疗效不佳。
下面是南方周末转载的一篇文章。卫生部要严查红包问题,社会要关心医生的处境。
医疗行业位于整个医药行业的下游,药品分销在中游,药品生产或引进在上游;在整个医药行业之上,还有更多医药行业的监管者。这实际上是一个食物链。食物链越高,越有利可图;越低端,利润越少。医药行业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因为医疗行业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末端,收益微乎其微,暴利流向了医疗行业之外的其他环节。
红包围剿战正在打响。前不久,某省出台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凡索要收受“红包”、回扣金额超过654.38+0万元的,将面临行政降级或撤职处分。在不久前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负责人也宣布,卫生部即将对行业不正之风进行全面整治,首当其冲的就是收医生红包。该负责人表示,卫生部门要设立患者投诉电话,凡是收受红包和回扣的医生,一律取消行医资格。
坦白说,我不这么认为。医疗行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社会满意度也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医疗行业是社会满意度最低的行业之一。毫无疑问,整顿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是必要的。但因为问题多,所以不可轻举妄动。只是因为众怒,不问原因,坐等诊断,结果往往是转嫁矛盾,掩盖深层次问题。
那么,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呢?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答案显而易见。医疗行业并不是整个医药行业最赚钱的环节。医疗行业位于整个医药行业的下游,药品分销在中游,药品生产或引进在上游;在整个医药行业之上,还有更多医药行业的监管者。这实际上是一个食物链。食物链越高,越有利可图;越低端,利润越少。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目前我国患者的医疗总费用中,医院收取的医务人员劳务费其实很少,占总费用的比例非常小——大概在5%-10%之间,而且这些费用并没有全部支付给医务人员。就连前卫生部长也承认,大部分医疗技术服务项目都是低价收费,“医疗服务中的成本消耗无法得到补偿,医疗机构只能从药品销售、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新的特殊项目中获得补偿,导致医疗行为扭曲”。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因为医疗行业处于这个食物链的末端,收益微乎其微,暴利流向了医疗行业之外的其他环节。比如一个血管支架,在美国只卖8000元,在中国却卖到了18000元。多出来的10000元中,国家收取总销售额的21%-30%,保守估计至少拿走3780元;另外4000-5000元是分销商赚的;医院收入只有管理费的5%,也就是900元。医疗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城市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只是跑腿把药品等耗材从经销商那里转到患者那里,赚一点钱。本来是高智力劳动,却差点被体力劳动给奖励了。
付钱。这种特殊形式的“脑体倒挂”在制药行业普遍存在。几乎每个地区,经营状况良好的超大型医院和知名医院都只有两三家,医生赚得盆满钵满。绝大多数中小医院都是汤水差,医生收入不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大多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
而利润最少的医疗行业,却是整个医疗行业中最直接的环节,就像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先生”。于是,人们往往简单地将整个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归咎于医疗行业,诋毁之声如雨后春笋。
也就是说,道理很清楚。不是医生在“吃人”,而是一个食物链在“吃人”。医生只是被迫充当这个食物链的最后一个器官。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换句话说,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食物链结构?一位专家曾披露:“高昂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药品、耗材和设备的价格膨胀造成的。其中中间环节的经销商赚的太多了。”不难推导出部分答案,那就是监管者的纵容。没有监管部门的纵容,中间环节的经销商不可能赚这么多,医药行业也不可能这么黑暗。专家披露的另一个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物价部门对医院管得很紧,但管的都是小钱,却不管药品、设备等优质耗材。对于这类产品,经销商尽可能报物价部门,物价部门不限制这类商品的价格。然而,患者往往在这种高质量的耗材上花费最多。有的抗生素要1,000元以上,一针10针就是1万元;有的药,20元1片,一个疗程就要几千元。这部分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很大。”给国家部委写信呼吁遏制药价的青年教师刘飞跃,提供了监管机构纵容、药价虚高的具体情况:
“贵州圣济堂制药厂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成本不到5元,政府最高限价46.80元。
山西恒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罗雪宝注射液给经销商的实际供货价格为2.10元,但物价部门制定的零售价为14.50元。"
显然,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甚至超出绝大多数公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主要是医药行业中上游与监管者合谋的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阴谋?答案就是四个字:利益驱动。就医疗从业者而言,他们只是为利益而来的商人。还有别的办法吗?没有实质性的监督,他们当然希望一切都被原谅。就监管者而言,所有职能机构实际上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有着与普通经济实体无异的强烈利益冲动;放松管制可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寻租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医药产业的不断壮大,可以给一些地方政府带来两个直接的好处:一个是拉动GDP的增长,带来政绩;二是增加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以医药产业为支柱产业,以实力培育医药市场,已经成为* * *学问。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加强对医药行业中上游的监管,将其利润压缩到合理的范围,即社会平均利润。不就是虎口拔牙吗?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对比:一方面,医药行业发展迅速——自1990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全球医药行业的平均增速。另一方面,中国被列为世界上“卫生财政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医生负担公平性排名中,中国排名188,是倒数第四。这两种景观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真的很有意思。
可见,医疗行业当然需要整顿,但医疗行业的问题主要不是医疗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医疗行业的问题,尤其是监管者的问题,是整个食物链的问题,不能只把医生推到风口浪尖。医生不仅要遭受食物链内部的剥削,还要承受强大的舆论和行政压力。长此以往,难免身心俱疲。医生是我们生命的守护者。如果医生身心俱疲,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守护我们的生命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医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