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财务总监是什么级别?

财务总监也叫——CFO(首席财务官)。

CFO(首席财务官)意为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高层管理职位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一个现代意义上的CFO,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视野,从战略的高度掌握财务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作的知识和操作手段;必须接触大量国内外前沿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真正具备全球战略眼光,深刻理解相关国际规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及时准确的财务决策。

首席财务官的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总监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必要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能。企业财务总监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两类。

管理功能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总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以保证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活动依法进行;组织编制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或弥补亏损方案、资金使用调度计划、费用支出计划和筹资计划,负责批准预决算、利润分配或弥补亏损方案及各项计划的实施;制定所属企业年度经济指标,并负责下达后的考核;拟定关联企业年度利润(或管理费)并在下达后负责组织收取。组织会计核算,审核会计报表和报告,确认其准确性,并与公司总经理签字;对公司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对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任免和奖惩提出意见;提出公司会计专业岗位设置和聘任方案;组织会计人员(包括派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监督职能

财务总监的职责界定为监督,监督企业的经营、重大财务决策和审查财务报告,对重大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实行与总经理的会签制度。财务总监根据国家有关财务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董事会决议、公司章程和财务制度共同签署规定事项,符合规定的事项由财务总监签字同意;凡违反规定的事项一律不予通过,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汇报。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监督应该是全方位的,但重点应该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由于事前和事中监管是外部监管的盲点,来自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详细、全面、及时的了解,而需要通过企业会计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查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不具备对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的条件。

(1)事前监督。一是积极参与预算方案的编制,审定总经理制定的预算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重大投融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协助总经理制定最佳的投融资方案;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规章制度,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其思想和业务水平;第三,建立健全费用和成本核算责任制,严格控制费用审批制度,杜绝不合理开支;第四,积极推行资金使用定额制度,建立合理的定额,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申请程序、审批制度、资金保管等。

(2)事中监管。财务总监的过程控制是指监控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及时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财务总监的监控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需要保证购销环节原始会计凭证的完整和有效,合理确定材料的采购价格或商品的销售价格。对于特殊的业务事项,如果涉及重大的价格差异或折扣,应得到财务总监的批准。财务总监应及时审核企业成本费用是否按规定执行,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在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执行会签和审核备案制度,确保文件的完整正确和审批程序的合法。积极参与董事会决策,对公司发行股票、债券等重大融资方案进行科学分析,对企业向银行的贷款计划审批项目的可行性及其引发的财务风险,严格审查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担保,避免企业因第三方原因陷入财务困境。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财务监控的最后一环。财务总监应认真审核企业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坚决纠正虚假信息和虚假报告,避免以虚假会计信息误导报表使用者。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考核指标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指标与实际实施结果的差异,要认真分析原因,为下一步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并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