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荣的工作业绩
一场新的鄂尔多斯风暴带来的划时代革命,让鄂尔多斯煤炭行业犹如一条潜龙,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蜕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举世闻名的煤海绿洲,解读这座英雄城市在经历了烈火的磨难和痛苦的考验后,不畏痛苦、永不回头、不断追求和完善自我的新时代鄂尔多斯精神。追寻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先驱走过的悲壮而残酷的创新之路...
面对历史的生死抉择
李世荣已经到了矛盾一触即发的临界点。
作为市政府决策的执行者,这个高大魁梧、敢于担当、善于思考、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分管鄂尔多斯煤炭工业的副市长,在压力下睡不好觉。
好像2005年的春天来得很晚,汹涌澎湃的黄河又开始进入汛期,站在坚硬的黄土堆砌的堤岸上。河水中流动的冰块发出的巨大的噼啪声和碰撞声像重锤一样打在他的心上,这让这位不怕辛苦,每天从早忙到晚,刚从一个小煤矿的深巷道里钻出来的副市长平添了几分重量。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托着这片8.7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以她博大的胸怀,被誉为“河套文化”的发祥地。在萨拉乌苏河畔点燃文明之火的鄂尔多斯人,似乎相当得天独厚,已探明煤炭储量超过654.38+0676亿吨,估算储量654.38+0.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54.38+0/6。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尔多斯煤炭工业发展缓慢,逐渐积累了致命的弱点。1998之前,在过去“水快流”的政策背景下,鄂尔多斯的小煤矿数量峰值超过1900。截至2005年初,鄂尔多斯仍有552个地方煤矿。让21世纪第五个年头的鄂尔多斯决策者担忧的是,随着当地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当时全市地方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不到30%,东部厚煤层区最高回采率只有10%。落后的“房柱式”技术演变为急功近利、掠夺式开采,不仅不能保证矿工的生活,而且严重破坏和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全市地下顶板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矿井火灾面积达到87.5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和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危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危及社会整体利益,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煤炭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的问题,在能源短缺、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到了国家、社会、舆论、群众、可持续发展都不允许的地步。
这一切,鄂尔多斯的决策层怎么能不焦虑呢?
更让李世荣感到焦虑的是,面对地方煤矿整合关闭实现机械化、正规化的呼声,不仅有质疑,也有争议,社会反响不一。这导致了领导层中一些人的动摇和犹豫。
不知多少个夜晚都是大风满天,繁星满天,望着静静流淌的乌兰木伦河,李世荣一遍又一遍思考着鄂尔多斯的历史和未来: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却让小煤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发展?还是应该整合资源,实现现代化开采,把国家战略和地方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勇敢地担负起一个国家公务员的政治责任?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是时候改革落后的煤炭生产模式了!”这是鄂尔多斯改革先行者在经历无数挫折后的呐喊!
没想到,新华社一篇题为《吃白菜赚黑钱》的内参,成了引发鄂尔多斯煤炭风波的“风暴眼”。鄂尔多斯煤炭资源浪费的现状牵动着* * *和中国领导的心,表示非常关注。中* *总理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做出明确回答...
好像雷霆出世了,所谓的暴风雨要来了!
迫切需要拉开鄂尔多斯煤炭工业革命的大幕!中国煤炭行业首次实施“凤凰涅槃”迫在眉睫!走出一条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历史赋予鄂尔多斯决策者的新使命!
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鄂尔多斯煤炭行业的先行者们达成了* * *认识:等着就是关门,等着就是等死!
2005年3月4日,该市副市长李世荣代表市政府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三年打一场攻坚战,誓死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使命!”
然而,摆在鄂尔多斯市政府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国家有关部门严令小煤矿先关闭再整合。剑高悬,雷池跨越。
先关闭再整合,还是先整合再关闭?在附近地区炸小煤矿的隆隆炮声中,鄂尔多斯决策者的两种发展思路在沉默中激烈碰撞。
“宁失黑纱,不从实际出发”,只有中国* * *制作人才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打开科学理性的大门,才是这座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高原城市的根本出路!鄂尔多斯决策层作出的生死抉择是:关闭前整合,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和谐发展,滚动前进,三年攻坚,三个提高(提高煤炭回收率,提高当地转化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两个转变(由煤炭大市转变为煤炭强市,由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从而闯出一条独特的煤炭工业改革创新之路...
然而前方的路都是山,放下羊鞭开煤矿的业主们就像是待哺的婴儿。技术改造资金从哪里来?先进的技术从哪里来?专业人士从哪里来?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李世荣和鄂尔多斯煤炭战线的先驱们能否赢得“震惊世界”的天罚胜利?
令杜梓、云光中、李世荣等鄂尔多斯决策者颇感欣慰的是,鄂尔多斯正好处于中西部的连接带和过渡带,连接着东部和西部。它不仅是西北的东方桥头堡,也是东北、华北、华南的强大能源大后方。鄂尔多斯北边不远处是蒙古,再往北是俄罗斯,往东经和华北,渤海湾是韩国和日本,再往南,可以往南到东南亚等地。鄂尔多斯还可以通过大秦、黄慎、包西、太中银、西气东输等铁路向华北、华东、华南乃至东北亚、东南亚输送大量煤炭和煤化工产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煤炭工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鄂尔多斯决策层确立的未来发展思路和目标是: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有序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造福人民。树立“大煤、大经济、大市场”的理念,走“园区化、精细化、清洁化、多元化”之路,全力打造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生产基地、装备制造基地三大基地,把鄂尔多斯打造成清洁能源之都。为此,煤炭行业将重点发展神东、准格尔、万里、塔尔高勒、新街、呼吉尔特、上海庙矿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亿吨煤炭基地、2个5000万吨基地、5个1亿吨基地。按照一体化、基地化、经济化、规模化,依托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以大路、赵树林、棋盘井、梦达、孟茜、沙圪堵、乌兰木伦等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以石油替代产品为重点的煤化工产业,着力打造甲醇-烯烃产业链、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五大产业链。
多么感人的大工业大运动!
鄂尔多斯必将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重化工之都。
鄂尔多斯必将成为全球煤化工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