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建筑的演变
其实,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说:“等我哪天死了,我要向中国人民讨要这片土地,把我的遗体安放到位。”
孙中山逝世后,根据孙中山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暂葬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待陵墓建成后再葬于南京。只有在守夜人的认真守护下,我们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孙中山生前下令葬礼仪式和灵柩样式模仿列宁的格式,以便人们瞻仰遗容。但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无法及时送达,只好暂时埋在西式玻璃盖棺中,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的石塔里。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经下葬半个多月了。由于当时技术原因防腐措施不当,遗体已无法为后人所见,只好掩埋。1925年4月4日,国民党北平中央执行委员会进行安葬准备工作,选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叔侃、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庭、陈去病12人为负责孙中山安葬事宜的筹备委员。
1925 4月18在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的家里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至1929年6月18日,治丧筹备委员会召开了69次会议,如为孙中山先生的葬礼筹集资金(包括陵墓工程的资金)、征集中山陵的设计图案、选择陵墓工程的承包商、设立中山陵追悼会等。早在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数次造访紫金山。1912三月10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与胡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一看,背有青山,前有平川,气势十分壮阔。他笑着对左右说:再过一天我死了,我要向人民乞求这片土地,把我的遗体安放到位。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暂时存放在碧云寺。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在紫金山。弥留之际,他仍将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向家人和病友问安。孙先生有遗嘱:“我死后,可以葬在紫金山脚下。因为南京是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我不会忘记辛亥革命。”灵枢遵照孙中山遗愿,暂居北平香山碧云寺,在南京中山建陵。陈云鹤的诗《中山陵》中有一句名言:“人生是一座屹立的中山陵,我有幸到达你生命的尽头”。
按照孙中山的遗愿,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在丧事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前,北京市殡仪办已派林森前往南京考察安葬地。林森回京后向殡仪馆做了汇报,殡仪馆的代表联系了段市政府。
4月4日,1925,北京政府秘书处致电南京,督促和江苏巡抚韩妥善保管。丧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和丧事筹备处代表,如林焕廷、叶楚苍等,实地考察墓址,确定工作顺序。(一)确定墓葬地点;(二)测量墓地;(三)协商圈地;(四)征集墓葬设计;(五)决定陵墓的设计;(六)招标承包;(7)行宫。
4月21日上午,宋庆龄、孙克从上海抵达北京(南京),上午参加南京各界悼念孙中山大会,下午前往紫金山。先去虎山,这是明陵西侧的一座小山,地势较低,不适合做墓址。然后向东爬到小茅山,途中发现了两个小坡,都比明陵高。那天我无法做出决定。第二天我又爬了一次山,从山顶到了小猫的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中山陵东北的一个平台上。从山顶上看,我发现夏紫湖上也有一个平台,但面积很小,不适合。宋庆龄说,墓址不要选在山顶,要建在南坡的平阳。实地考察后,她将返回上海。
4月23日晚,治丧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派总干事杨杏佛赴宁进行圈地、勘察和摄影,为立陵做好准备。在中山陵选址和围封的同时,通过挂奖征集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5月2日1925,丧事筹委会决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
2003年5月65438+3日,殡葬筹备委员会通过了由孙克和负责该项目的建筑顾问宋子文起草的《陵墓悬挂奖图案征集规定》。
5月15日,殡葬事务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发布公告,要求设计中山陵。《条例》中,殡葬筹备委员会对陵墓的性质、功能、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作了规定:一是陵墓应体现“特殊性和纪念性”;其次,纪念馆和陵墓应方便公众进入和瞻仰,纪念馆外应有可供5万人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的空地;再次,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必须是“中国古风”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创新”;最后,为了建筑物的永久保存,要求用石头和钢筋混凝土代替砖和木材;《条例》还要求,陵墓建筑应当简朴庄重,不得奢侈豪华。
原定于8月31结束,历时三个半月,后因海外申请人要求延期至9月15。
截至9月底15,* * *共收到40多份申请设计,全部在上海达州公司三楼展示。9月16日至9月20日,丧事筹备处督促评审顾问在陈列室阅读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所有丧事筹备委员会成员和家属代表,并聘请四位专家担任顾问,分别是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凌鸿勋校长、德国建筑师蒲石、中国画家王一婷和雕塑家李金发。
9月20日,1925,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丧事筹备委员会及家属联席会议,对申请的图案进行评审。宋庆龄、孙克和夫人、林焕亭、叶楚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等参加了会见。前一天,优秀评估顾问也撰写了书面评估报告,杨杏佛在会上汇报了顾问的评估结果。大家对一等奖和二等奖的看法一致,但对三等奖的看法不同。最后,他们投票通过了获奖名单:
大奖吕彦直;二等奖粉丝赵文;三等奖:杨希宗。荣誉奖:1。西里尔·内布斯卡德;2.赵昚;3.弗朗西斯·卡勒斯;4.恩纳和弗雷。利文·戈尔登斯塔德;6.Zdanwitch和Goldenstaedt等。
得奖者由丧事筹备委员会通知,落选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画像及其作品以表谢意。同时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刊登广告,公布测评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展览公开举办五天,每天都有1000多人前来参观。上海各种中西报纸纷纷发表文章对此进行评论,称赞陵墓设计悬挂奖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设计竞赛。
9月27日下午4点,筹备和安葬筹备委员会在张静江位于成都路广仁里的家中再次召开会议。经过对和范设计的墓葬形制、规格和估价表的详细审查和比较,一致决定采用设计的墓葬形制,并聘请他为墓葬建筑师。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是警钟形状,有“唤醒人们”的意思。纪念馆的外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整个建筑简洁扎实,符合中国的理念,也符合西方建筑的精神。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精神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如斗拱、檐椽、券门、倚山屋顶等。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建筑,如重檐四角堡的方屋,灵堂歇山,庄重简约,但不创新。尤其是它的全球计划,更是警钟长鸣,因此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中山陵的建筑排除了古代陵墓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纪念馆后,墓室与纪念馆相通,人们可以从纪念馆进入墓室瞻仰。
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估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格局“古朴苍劲,最适合陵墓的自然和地形,平面均为钟形,特别是对木铎的警示”。
吕彦直被聘为陵墓的总建筑师,陵墓样品的获胜者吕彦直设计并建造了陵墓。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修建中山陵。中山陵的工程还没完工,他就因肝癌去世了,年仅36岁。
1930年5月28日,为表彰吕彦直在中山陵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纪念馆西南角地下室为吕彦直立碑,地位和大小不变,作为奠基石。这座纪念碑由捷克雕塑家高奇雕刻而成,上有吕彦直半身像,下有于右任题字:“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督陵墓工人过劳死,总理陵墓管理委员会于19年5月28日决定立碑纪念。”一期工程确定陵墓设计和建筑师后,殡仪筹备处开始准备招标合同。1925 19年2月19开标,只有7个竞买人,姚鑫最终记住了这个出价。
中山陵是姚喜洲承包的最后一个工程。由于陵墓工程浩大,需要各种建筑材料,往往需要包工头来支撑,所以没有20万两以上银子的厂家很难承包这个工程。据姚喜洲自述,他从一开始就承包陵墓工程,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带着一种信誉观念、义务和决心”。“鉴定之初,也就是一个崇拜伟人的观念,所以被反复删除,确实无利可图,和非正常经营不一样。”事情就是这样。姚喜洲修建中山陵,除了辛苦,还损失了1.42万两白银。后来,林森曾对姚说:“先生,这次他为修复丞相陵作出了贡献,国民政府是知道的......”
根据殡葬准备处与姚辛集建筑厂签订的合同,陵墓工程于1926 1.05正式破土动工。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下午3点,紫金山公墓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虽然下着雨,但仍有约一万人,包括三千多名外地人士,以党员身份前来参加仪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邓泽如主持了仪式。叶楚伧作为司仪宣读了总理的遗嘱。邓泽如发表讲话,丧事准备办公室主任杨杏佛汇报了丧事准备情况。接着,中央党部代表邓泽如举行奠基仪式,揭开事先已被遮盖的国民党党旗,露出基石,并题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中山陵奠基”。谭的文字和唐的石刻的基石现在被放置在纪念馆西南角的脚下。
5月1927后,一期工程进度逐渐加快。工程师刘梦溪亲自驻扎在施工现场监督施工。为了保证陵墓工程的质量,选材十分讲究。“所有水泥必须选用一级马白和泰山水泥,纪念馆内墙必须用灰色意大利大理石保护,绘画必须在纸筋灰中掺入麻。纪念馆和坟墓的地板必须选用白色的意大利大理石,以及那些没有灰色斑纹的……”钢筋混凝土中竹节钢筋的拉伸试验和砂、石、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中国工程学会会长许主持。施工的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每个项目开工前,都要根据详图提前做好模型。吕彦直亲自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工。有些事情还得报负责该项目的殡葬筹委会委员林森批准。
陵墓工程一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坛、平台、石阶、围栏、石坡等,由巨海耀新基建设有限公司承担,于1926 65438+10月15开工。一是炸山填地,追溯到1927。由于军事影响,交通运输非常困难。4月26日,丧事筹备处从上海迁至南京。此时国民革命军收复南京,大局已定。重新定义了分阶段完成未完工程的方法。丞相陵的第一项工程完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春。接下来就是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下葬。二期、三期工程1928,中山陵二期工程招标,经殡葬准备办公室讨论决定,由上海新津嵇康承包。原规划的牌坊、陵门、碑亭、大围栏、警卫室都属于二期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保留到了下三期。到6月24日165438,新金吉康在合同签订后10天内开工建设。当时国民政府已将南京作为首都,物资运输比一期工程方便多了。除了纪念馆前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细石路面和石阶,其余的挖、填、沟都是粗活。因此,第二项工程可按合同规定于1929年春完工。
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先生安全后开始的。1929年7月,国内几大报纸刊登了中山陵三期招标广告。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安葬后,孙中山先生安葬筹备处被撤销,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取代,继续主持陵墓工程。吕彦直的挚友、建筑师李金培、黄谭福等人按照吕彦直设计的蓝图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警卫室、大围栏等建筑。经过竞标,结果由上海陶福记建筑厂承包,以41.97万两白银中标。65,438+0.929年8月底正式开工,民国二十年(65,438+0.931)底全部完工。
1929年7月,陶福记建筑厂承包了中山陵三期工程。此时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比一期工程顺利多了。比如陵墓大门、碑亭、牌坊所用的琉璃瓦,都是冬天从广东裕华公司订购的。裕华公司被炒后,分三批从广州运到南京。在首相墓地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财政部除了发放免税护照外,还下令沿途所有海关进行监管,一旦陵墓工人使用的琉璃瓦申报装运,将免税放行。
然而,第三个项目是巨大的,仍然遇到许多困难。亭子里的大石碑,牌楼的基座、柱子、横梁,应该都是一整块巨型福建花岗岩。陶福记建筑厂虽然是著名的建筑公司,但当时的现代化设备并不多,主要靠手工搬运。项目中使用的这些巨型花岗岩的采购和紫金山南坡建筑物的建造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牌坊、碑亭和陵墓大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截止1931,三期工程已全部完工,这标志着除纪念建筑外,中山陵主体工程已经完工。1929 65438+10月14丰安委员会成立。
1929 65438+10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决定在国民政府设立办事处并开始工作,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安全。南京市修建了阿英安大道,从下关河上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至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中山门至中山陵一段,长3公里,由治丧筹备委员会修建。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迁址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1929年4月23日召开的国民政府,以何为“总理,下有常”。
1929 5月10日下午3点,迎运宣传专列从南京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崇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多时,于5月21日下午6点到达北京。
5月26日1929,尸体从北平运到南京。当时,一口从美国定制的铜棺材被放置在现在的卧榻雕像下方约5米处。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的灵柩从北平运抵首都南京。经过三天的公祭,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
6月1,1929日凌晨两点,首都南京的万英大道(现中山路)两旁已经挤满了迎接客人的人群。
凌晨三点左右,宋庆龄、孙克及其子女,蒋介石及其夫人,宋子文及其夫人,宋蔼龄、巫嵋·庄吉等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成员,丧事筹备委员会委员,迎灵专员,各国使节代表等陆续抵达中央党部。
凌晨4点,胡为仪式主祭,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然后灵柩搬出大门,由搬运工抬上车。宋庆龄、陈淑英、孙婉、何香凝、宋美龄、宋蔼龄等家人及其夫人在灵柩护送下乘坐马车。
凌晨4点25分,军号吹响了旗号,灵车出发了。送葬队伍绵延五六里,沿途有50多万人致敬。沿韩盈大道设置了565、438+0松柏牌楼、绿白布牌楼、救援棚。
上午9时20分,灵车缓缓驶向中山陵,在於陵前停下。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灵车上下来,移往於陵,搬运工抬起杠杆,走上楼梯。
10: 08,灵柩到达祭祀大厅,停在祭祀大厅中央。玄赞成员玄赞举行了封安仪式。奏哀乐,三鞠躬,献花圈,念讣告。谭、、胡、、戴、和蔡元培是牧师。仪式结束后,孔祥熙带领搬运工将棺材搬进墓穴,并在墓穴中安顿下来。孙中山的亲属、中央代表蒋介石、老代表犬养毅以及各国使节也进入了陵墓。此时,狮子山炮台再次响起101的礼炮,全国人民停止劳动,默哀三分钟。
12时,奉安完毕,在祭祀大厅参加仪式的人依次进入墓门,表示敬意。表达完他们的敬意后,他们回到祭坛,所有的人都向音乐鞠躬。最后,宋庆龄夫人带领孙克夫妇和酒神夫妇关上墓门,奉安仪式完成。
1929 1年6月,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遗体移葬南京中山。
1929,1年7月,国民政府组织丞相陵园管理委员会,丧事筹备委员会同日撤销,一切处理事宜移交丞相陵园管理委员会。
1931年,整个陵墓工程第二次完工,占地* * * 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