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制造业为例,分析了如何实现中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再造。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更新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方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生产方式,“跨越”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的阶段,迎接“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和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在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的组织。“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是指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基础的。由于生产阶段之间和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不一致,这种生产方式表现出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特点。“以零件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从工艺设计、计划、准备、生产组织和实施,都是由零件来组织和安排的。在这种生产模式下,生产阶段内和生产阶段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单位口径不一致导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分离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使生产阶段间和生产阶段内的“物流”和“信息流”得到统一控制。
2.生产管理手段,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
近二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给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生产系统中的CAD、CAPP、CAM、MRP、ERP和柔性制造技术(FMS)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使企业的业务规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更加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是无法实现的。要建立现代生产运营体系,进一步向管理与生产、制造与管理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3.在生产方法上,按照提高产量的要求组织生产。
企业根据提高生产的要求,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其具体形式是“拉动式”生产。即企业的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按时组织生产的各个环节,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懈怠点,使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最大化。“拉动式”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环节按照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依靠大量在制品储备来保证任务和平衡的做法,使市场需要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减少储存。最终,生产和市场需要同步。
4.在品种结构上,从小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转变。
“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组织和“以调度为中心”的进度控制的管理模式适用于品种少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今天,一方面,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其缺乏灵活性、无法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生产技术到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规模生产模式正逐渐失去优势,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将成为主流。
5.生产管理体系要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是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体现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流程、报表文档、数据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需要科学管理。要完全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标准和规定来执行,一切要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度可循、按操作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中国制造企业生产重组与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中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但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第二是操作系统的生产;第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各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适应性。提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力,有利于加快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分注重企业制度创新而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结合,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3.企业在引进中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对于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和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更适合引入MRPⅱⅱ或ERP模式;对于国内大多数加工装配制造企业来说,首先引入JIT一般更适应。企业有一定发展后,会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实施ERP模式。无论是精益生产模式还是ERP模式,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有其不适应性。LP模式强调消除生产管理中的一切浪费,但在中国目前的生产环境下很难实现。虽然ERP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库存,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但它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持,需要大量的投资。中国企业应积极吸收这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两者的结合。分步实施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