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如何连接世界?
2017年,长江干线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内河首位。未来,长江航运将更加繁忙。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介绍,建设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展铁水、公水、江海联运,可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综合效益,提升综合运输能力,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泸州港位于长江上游,是四川省最大的港口。今年3月,泸州港进港铁路建成通车,直通港口堆场,成为中国内河第一个集装箱码头。
“每天有超过1000个标准箱发往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还有部分货物走出国门,运往海外。”四川泸州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静说。
"泸州正在建设一条东西南北开放的大通道."泸州市交通局局长沈兆平介绍,向东,泸州港与上海、南京、武汉等港口分别开通了“鲁汉泰”、“鲁宁汉(日本)”等多条海江联运近洋航线;向南,泸州开通了通往两广的外贸海铁联运列车;向西,“鲁蓉欧”列车也已开通,实现了长江水运与四川省蓉欧快铁的无缝对接。货物从泸州港20天左右就可以运到欧洲,比水运缩短15天以上。
2065438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随着自贸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货物从泸州港发往各地。
在重庆果园港,果园港铁路专用线正线长5公里,每年可实现运输能力654.38+00万吨。2065438+2007年2月28日,65438+2007中欧班列首次驶离乌节港铁路专用线,满载着来自重庆、华东、华南的货物,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目前,重庆已基本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多式联运显著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在长江中游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一台龙门吊将集装箱吊起,装上低速牵引车,运往1公里外的阳逻港一期工程站。装载电子产品的货物将被装上“汉芯欧洲”列车,销往欧洲。2017年底,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实现了“向东海运出海,向西火车欧洲”。
“试运行以来,每个月都有2000多个标箱走‘铁水联运’,效率大大提高。”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文川说,以前货物要通过公路运到60多公里外的吴家山铁路中心站。现在,火车可以直接在阳逻港装货。“一个TEU可以节省800到1,000人民币。”
“阳逻港外贸箱占整体吞吐量的65%,辐射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武汉新港管委会副主任刘振兴介绍,目前,水水联运占14%,公水联运占84%,铁水联运仅占2%。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以解决物流结构不合理、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刘振兴表示,到2020年,铁水联运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打通货场到车站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无缝对接。届时,铁水联运能力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10%。
然而,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铁水联运为例,铁路和港口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很难协调运作。按照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原巡视员王的说法,铁路和港口应该共享信息,同步物流信息。
市场也需要加快培育,同时发展多式联运全程代理公司。刘振兴说,过去,铁路、水路和公路大多由不同的物流公司运营,因此很难将它们连接起来。下一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补贴“铁水联运”全程代理。
王认为,多式联运的规划布局、有效衔接和政策法规的完善非常重要,这些问题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