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北京动物园是不是改成西郊公园了?
1950 3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开园。为了准备西郊公园的开放,西郊公园管理处将对公园内的围栏、牡丹亭、飓风馆、动物园动物馆进行修缮。对鸟笼、鹿棚、猴山、永路进行了整修,增加了一些小动物,购置了黄雀、花束、金翅、和平鸟、雀、火鸡、鹰、鹤、鹅等鸟类和鹿、狼、鼠、豹等动物。国家领导人还向动物园捐赠了亚洲象、猞猁、长臂猿、黑熊、大耳羊、麋鹿、印度犀牛等珍贵动物进行饲养和展览。1952将战争年代国家领导人骑过的马“菊青”、“红骡”、“铁青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览,并将三匹马的史料调入动物园展览宣传。
1951 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书长批示公园工作:西郊公园前景广阔,要建成大型动物园。如果有机会,可以派人去苏联和东欧各民主国家考察,向他们学习扩建首都动物园。1952 165438+10月5日,西郊公园首次派出以西郊公园园长为团长的五人考察团赴苏联、波兰、东欧国家参观学习动物园,历时三个月。同时带来了华南虎、豹、棕熊、猕猴、蟒蛇、金公鸡、银鸡、鹦鹉等30多种动物进行交换,从而建立了国际动物交换关系。1953年2月,苏联中央动物部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动物园首次来园参观,共有10余种48只动物。其中,白熊、白狐、美洲狮、斑狗、黄秃鹫都是首次在中国饲养和展出的珍稀动物。之后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以及朝鲜、越南等国进行了广泛的动物交流。后来又与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了国际动物交换关系。
动物的饲养和管理通过调查、探索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正在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的一位老师被聘为兽医顾问,后来又聘请了在美国留学的兽医黄为顾问。1951年后,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15名大学生来到园区,对野生动物饲料和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和探索。1954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园林部门邀请苏联莫斯科动物园园长、兽医来园讲学,举办了为期33天的动物管理培训班。公园里有14名参与者。4月65438日至4月0956日,园区成立科研工作组,重点开展大熊猫、金丝猴、黑天鹅、丹顶鹤等珍稀动物的繁殖工作。
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迅速。从1950开始,老动物园的设施进行了改造,1952改成了小动物园。此外,大象屋、狮子屋、黑熊山、猴子屋、猛禽吧、水禽湖、鸣禽屋、草原居住者花园、狮虎山、河马屋、犀牛屋、熊猫屋、长颈鹿屋等23个建筑(包括一个重建)相继建成。动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游乐场面积4万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逐步将动物馆从园区东部向园区中西部扩展。除了修建动物房,还将利用旧房改建饲料房和兽医房,同时对园区道路进行维修,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1952年,北京展览馆建成,在西郊公园东侧占地约11公顷。
1953之后,从国外交换回来的动物和国内收集的动物数量急剧增加。为了预防动物疾病,有必要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西郊大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造为西郊公园动物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