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现状
国内上市公司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始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一些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与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主要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转让股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后,更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激励。由于当时股价较低,大部分公司采用了股票期权,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受益。但2007年前后,股价大幅上涨,股票期权带来的激励金额变得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出现行权条件不具备的情况。因此,一些上市公司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
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虽然股价大幅下跌,看起来更有条件实施股权激励,但实际上实现股权激励的前提是满足业绩要求,这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部分上市公司很难实现。监管部门对业绩指标的一般要求是:业绩指标(如每股收益、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实施股权激励后不应低于历史水平;股票期权等待期或限制性股票锁定期内,各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应不低于授予日前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平均水平且不应为负;期权成本应计入经常性损益。2006-2008年上半年,大部分行业处于周期性高点,利润水平也处于高位。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有所下降,现在处于低位,业绩上很难达到股权激励的要求。随着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全流通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普遍接受,股权激励在未来一定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