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垄断表现的分类分析与思考
首先,垄断表达是我自己提出的一种非正式的通俗表达。这不是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表达,就当是实战派的可操作性总结就好了。
其次,要明确垄断性表现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和现象,这样公司才能扩张壮大。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场景来形容,就像一片崭新的森林。第一个比赛获胜的树,一定会挡住其他树的阳光,使自己的根系更加发达,吸收其他树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高,从而形成马太效应。最终,赢得优先竞争的人将获得阳光、水分和养分的优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为什么中国石油天然垄断,表现突出,却没有市场让它扩张,除了涨价没有什么可以扩大利润的,却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油价之一,那它还能扩张到哪里去呢?所以我把它定义为无效的垄断表达。
在一个行业不可能是夕阳产业的背景下,所有有效的垄断表现形式都必须是有效的。
第一个垄断:技术垄断
一个企业科研投入比例很高,自己的R&D团队在不断壮大,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创新变化。它能做到的,别人做不到;别人能做的,它就做得更好,成本更低,甚至可以逆周期扩张。随着社会法制的完善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好,有技术壁垒和优势的企业会获得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得多的利润,可以加大科研投入,这既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表现,也是企业不平庸的基础。典型代表:华为、恒瑞医药、万华化学、海康威视等。
第二个垄断:规模垄断
在很多行业,它不需要高科技,只需要非常传统的技术。但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准确到极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类企业知名度高,用户信任感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成本低于全行业。外人想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过投资规模这一关,往往不被看好;那些勉强进来的,不是被吞掉,就是为了被收购而死。
典型代表:海天叶巍、海螺、万华化工、安琪酵母等。
第三种垄断:行政机构垄断
一个赚钱的行业,只要有资本愿意投资,或许就能分得一杯羹。但是国家有很多环保政策和行政准入政策,把很多流口水的资本挡在外面。已经开工的公司躺着赚钱不上进,有野心的跳起来赚钱。
典型代表:中国烟草、中国盐业、华宝、浙江龙盛等。
第四垄断:地域或历史形成的品牌垄断。
因为产地不可复制,历史不可逆转,别人几乎不可能复制品牌,然后市场还是有需求的。这种垄断企业,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的位置上养条狗,也能赚钱。
典型代表: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企业,全聚德、狗不理等历史遗产(当然不知道怎么扩张,想靠祖业谋生,失去成长性是另一个问题)
第五个垄断:突然垄断
一个很传统的商业场景突然来了showstopper,剧透成功,把传统路径依赖的人打死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踩着前者的身体,具有扩张性和强大性。
典型代表:苹果在踩诺基亚,阿里巴巴在踩传统批发零售商。
无论大行业还是小行业:很多公司都有这些不同的垄断表现形式,占据的越多,评级就会越高。
再次,垄断表达的很好,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扩张和成长的能力。中石油扩张不下去了,全聚德是自寻死路。由此我说,新股往往有大牛,说明一个8、9岁的孩子成长是必然的,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可能会重新变强,但大多数人都在走下坡路。中石油上市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所以我很少说。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新股要出。一个公司如果真的有野心,做事情,上市后会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这对原有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有效期在2-3年左右,所以很多上市两年的新股如果能成长,那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也有可能是新的showstopper。有心学习的话,看看知名的上市公司。现在的股份是以前的1000多倍。如果你当初投资10万,你现在就是亿万富翁了。至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依靠工资收入,可以明确的说这种可能性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