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济开发区有多少企业?
秦皇岛开发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环渤海经济圈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万,占中国陆地面积1.2%,人口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全国的1/4。在环渤海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上千家大企业云集龙盘,包括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全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城市群、产业集群、港口集群、人流群、物流集群最密集的地区。广阔的市场腹地为秦皇岛开发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十一五”期间,天津渤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世界屋脊崛起之势。这一大格局的形成,给秦皇岛开发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22年来,特别是“九五”和“十五”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幅上升。一批大型、高科技、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落户开发区。“十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GDP总量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5%。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开发区领先地位;在国家级开发区,主要指标也有所前移,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据商务部最新统计,秦皇岛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河北经济发展开放的窗口和龙头。
截至2006年上半年,开发区共批准各类项目4224个,其中外资项目636个,总投资42.4亿美元,合同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3亿美元。内资项目3588个,总投资6543.8+066亿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澳大利亚邦迪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韩国LG集团、英国TI集团、日本朝日玻璃公司、美国ADM、台湾美铝集团、万基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知名企业,以及中粮集团、中信、首钢、哈电、华龙集团、康泰医药等国内知名企业在此投资。
经过22年的开发建设,公园的功能越来越齐全。秦皇岛出口加工区于2002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03年9月封关运行。焰炟高科技园区于2000年3月启动,总投资3亿多元,形成孵化面积3.7万平方米,建设了6家R&D机构。2003年9月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河北省首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004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于2005年6月5438+10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晋升为国家创业中心。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秦皇岛)也已开工建设,初具规模。软件企业85家,其中14家通过“双软认证”,172个软件产品通过软件产品登记。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秦皇岛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河北省信息技术转化中心、焰炟工业园区等具有孵化功能的园区形成的孵化器,成为各类创业企业成长的摇篮。
开发区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以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主线,注重环境品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打造了一批具有现代风格、开发区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政精品。开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绿地率达到38.12%,人均公共绿地12.42平方米。截至2005年底,全区基础设施和市政总投资近51亿元,全区水、电、路、气、电信全部“七通一平”。
秦皇岛开发区从2000年2月1999导入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于2000年2月通过了ISO14001的标准审核,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成为继大连开发区、苏州新区之后,河北省首家、第六家国家级“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示范区”。2001年3月7日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现场验收,6月正式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示范区国家挂牌认证,拿到了递向世界的“绿色名片”。这个地区有四个花园和三个广场。白天是景点,夜晚是亮点,节日是看点。
秦皇岛开发区以创新为突破口,秉承优质高效服务的宗旨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建立了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投产后定期服务的“三大服务体系”;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过错追究制和客户评价制。成立了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涉及项目咨询、审批、服务等领域的14部门全部集中在服务大厅统一受理服务事项,业务部门实行代办、限时办结制,从项目选址到物业办理全过程专人为商户办理,真正实现了“一窗对外”、“一站式服务”。开通了网上业务审批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工作规范公开公正透明,效率更加高效快捷。成为中外客商公认的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法制政府。
2005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面积16.08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将以扩区为契机,科学定位,因势利导,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水平。着力强化产业集聚,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选资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从引进资金到引进技术的转变。严格土地管理,实现从合理开发到集约利用的转变。创新机制体制,现实从政策招商变成了环境招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由单纯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工业区的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三个优先、两个着力、一个提升”的发展方针为指导,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整体实力为主题,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技术强区”和“和谐园区”两大目标,着力加强“发展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四大创新能力建设,全力建设临港重大装备制造和金属压延。努力建设环渤海重要开放窗口,京津冀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基地、高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基地、高附加值服务业承接基地、区域物流重要枢纽、发展循环经济典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