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的代表流派
黄梅花采摘又称架花、十字花采摘,在湖北省黄梅县广泛流传。长期以来,这一工艺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妇的潜心研究而日臻完善,其鲜明的色调和精美的图案构思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绣属于挑、补、绣范畴,是湖北黄梅县长期广为流传的民间工艺。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图案精美,色彩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追根溯源
相传黄梅花采摘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非常精湛的采花技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麓发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墓中,墓中女尸身上盖着绣有彩纹的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刺绣这一民间工艺至少有500年的历史。
黄梅花采摘被国内很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采色。李白黄梅农村棉区的五彩缤纷的花朵更加精致、绚丽多彩,富有地方特色。当地有句谚语说:黄梅既有女人又有花。蔡山、新开、孔龙等地的采花技艺最为兴盛。女孩子一懂事就跟着妈妈或者阿姨做针线活,直到结婚。当地人把一个不会摘花的姑娘叫做耳光,这是姑娘的耻辱。
艺术特色
黄梅采花不同于一般的刺绣,强调刺和采花。
一种农家少女在藏青色布料上制作的刺绣,按照世代相传的花纹图案,以白色棉线为纹路骨架,用彩色丝线十字绣而成。其中十字绣称为x针,平针称为平针。
黄梅的采花图案有团花、边花、填花、角花、花边等。图案和形状非常不同。取材广泛,构思巧妙,如团花、富贵寿、龙凤等。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还有斑鸠石榴,龙舟赛等等。角花没有一定的格式,多以人物、柏叶、荷花为主体,形成放置在四角的三角形图案;边花主要由两边连接而成,多用作带花围巾的花边。细分如下:
团花:凤凰牡丹、长寿桃、四季骨牌花、鲤鱼跃龙门、龙凤成祥、鲤鱼渡莲花、冯丹潮阳、恩格蟠桃、玩多米诺骨牌、白鹭戏莲、凤凰追凤、十种锦、喜鹊戏梅、四虎钻山、五彩宫灯等等。
边花:送子给太后,七仙女,七姑娘送子,天女散花,福禄犀首,二龙戏珠,二狮爬球,二虎出洞,状元游街,辕门斩首,穆挂帅,女将列阵,湖南打莲,桃园作爱,八仙过海,娶媳妇,四凤爱花。
花馅:蝴蝶戏金瓜、斑鸠石榴、莲花多米诺、龙舟划水、八角莲、花瓶莲、莲花铜钱心、石榴花、长寿、幸福、八卦花、鱼、鸟、人等。
角花:字花、柏树花、荷花等。
边花:多用字、蝴蝶、水鸭、云头、如意图案、蚕头(小三角形)、茉莉花蕾(长六边形)、狗牙(锯齿形)、瓜子米(正六边形)等等。
表现手法简洁,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和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皿和少量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姻、娱乐、戏曲故事等;挑法有单面挑和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相同的图案;有近40种,从被套、门帘到香囊、吊袜带,都是妇孺在日常生活中、卧室里佩戴的物品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用于男性需要的女工用品,如钱包、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等。黄梅的采花作品通过图案和文字表达人的感情,寄托人的理想,有些图案和文字分别包含不同的含义。
1,一年多,丰衣足食。在黄梅采花中,“鱼”是“鱼”的谐音,意为富足。“鲤鱼”是“利盈”的谐音,意为“好运有余”。有的把“鱼”和“莲”连在一起,取“莲”和“鱼”的谐音,意为一年以上。“龙”是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在黄梅的采花中,“龙”能呼风唤雨的神话传说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爱情是忠贞的,婚姻是幸福的。黄梅采花除了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用“鸳鸯”来表示夫妻永不分离、相亲相爱之外,还有很多独特的寓意表达。如鲤鱼、喜鹊、鹤被视为男性,凤凰、荷花、梅花被视为女性,组合成“龙凤吉祥”、“鲤鱼穿莲”、“喜鹊攀梅花”、“鹤戏荷花”,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在黄梅的《采花》中,有些作品只是通过直接叙述的方式,简单地表达了向往美满婚姻家庭的意思。比如《喜宴》的画面,20多个人物用“S”连成四排。前排铺着檐篷、红灯、彩旗,后面是轿子。按照黄梅习俗,第一个是媒人,第二个是新娘,第三个是新郎。房子后面是婚姻和打击乐的乐队,从鼓和鞭炮的热烈气氛中生动地象征着人民的甜蜜爱情。
3、驱邪镇妖,富贵逍遥。在黄梅的图案中,龙、凤、狮、虎等人们崇拜和敬畏的动物被广泛使用,寓意着驱病避灾、平安吉祥、繁荣昌盛等等。如果狮子是百兽之王,它有制伏邪灵的最高权力;老虎可以很厉害,生命力很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可以呼风唤雨;凤凰代表吉祥。古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黄梅花采摘用的吉祥植物也很多,比如荷花,寓意多子;丙戌恋象征夫妻感情和谐,婚姻美满。
黄梅采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自制的布,也叫大布。这种布以青色为底色,艺术家靠一针一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在图案构成上,除了垂直、左右对称(如华的《金瓜》)、旋转(如鹤戏莲、凤追凤等)外,还有许多表达一定故事的图案。)、向心型(如福寿双桃、柏花等。)和放射状(如八角莲、八卦花等。).比如七女送子,状元游街,穆打头阵,桃园三结义。这种图案不守章法,靠艺术随意增减针数,但又不脱离民间自然形成的独特程序,产生独特的构图效果。一幅画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是一段历史。这种极其罕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于黄梅,因为黄梅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故乡。
黄梅绣是用彩线绣制,在基布经纬与针交叉的网格上挑取彩色丝线,形成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在色彩处理上,除了少数单色绣品外,基本都是用彩线绣出来的。黄梅绣以蓝色粗布为底色,以白色为基本骨架,以红色、粉色、粉红色、浅红色为主色调,以橘黄色、浅黄色为底色,形成作品的暖色调。其间不妨点缀一些湖蓝、素绿等冷色,让整个作品美而不艳,暖而不燥,在复杂中彰显和谐。既加强了色彩对比,又丰富了变化的层次。此外,作品多以深邃深邃的宝蓝色为基调,精湛的工艺和简洁的图案使整幅作品华丽、稳重、多彩、清新、沉稳、流畅,给人以优雅、朴素、圣洁的感觉。
黄梅雕花1938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美术展奖牌和奖金,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奖牌;1956获湖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一等奖;1959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周恩来总理亲自选择它来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黄梅调花作为全国和湖北工艺品中的精品,多次出国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称之为无声的抒情诗和立体的中国画。1990获“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1991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6年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黄梅县申报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也入选国家级,使黄梅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有两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县。
黄梅县新开镇采花艺人石九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采花项目传承人。2010年8月中旬,“黄梅条花”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时,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黄梅海鑫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起草的地方标准《黄梅雕制作技术规范》为组织生产和销售验收提供了依据。简介
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的老虎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马塘山乡,海拔1.300米,人口7000余人。
花腰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工艺的杰作。花腰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妇女特有的手工艺。隆回瑶因女子裙上艳丽的采花而被称为花瑶。
追根溯源
花瑶采花历史悠久。汉代以前,花瑶的采花已经兴起。据东汉应劭《风俗依桐》记载,花瑶先民积木皮,以草染之,以五色为衣。唐代魏徵在《隋书》中记载,长沙县有各种各样的龙,名为墨妖,其女蓝衫,斑裙,不穿鞋。这个描述和今天隆回花瑶的女人一模一样:五颜六色的围巾,蓝色的圆领,腰间的彩带,五颜六色的筒裙,腿上的蕾丝。在他们的头巾、衣领、裙子、打底裤、儿童背带、裙子里,都摘了花。除了裙子后面,其他地方一般都是彩绣。在裙子的背面,各种各样的图案用藏青色格纹布上的白线挑出来。由于裙子后片面积较大,尺寸一般约为100 cm长,50-60 cm高,所以图案主题最丰富,主题最突出,文化意识最鲜明。是隆回花瑶采花的精髓。
花瑶没有人物,采花成为记录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列为珍藏。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称之为天下第一采花。1994年,花瑶条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中获得铜奖,2003年在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及民间工艺展中获得金奖。因此,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花瑶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达数千种。主图案的主题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其中蛇、龙、鸟、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主要是花草树木;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主要表现瑶族先民抵抗外侮的历史故事;第四,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做爱到歌、结婚等。
花腰绣的主要图案是用带有粗白线的普通深蓝色布料制成的,图案在古拙很粗糙。以布料的经纬线交叉为坐标,斜针呈X形,俗称十字形,或者在一条直线上。基本上就是一个几何图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几条平行的长线并列,有的是在两条平行的长线之间加横线做成正方形,有的是折成U形,有的是做成单线或双线菱形,有的是盖着大正方形呈之字形,有的是多条直线交叉成网。如果各种形态中间有很大的空隙,就挑小花来填补。常见的小花有×、#、十、口、背、V、点、涡。
花瑶的图案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太阳纹、万字纹纹、灯笼纹(也叫南瓜纹)、铜钱纹、牡丹纹、蕨叶纹、沟沟藤等。还有一种最常用的花状花纹(中文叫花露岩),是模仿一种生物菌体长在岩石上的花纹。据说这花道岩的花纹每年都特别暴露。花瑶小姐把这种美丽吉祥的图案作为采花的基本图案。
花瑶的采花工艺非常讲究,采花时针的长短和线的松紧一定要一致。密密麻麻的地方,针摆在一起,不存在背景色。简洁的地方,只有一朵花和几行字。主图案两侧是用红、黄、绿等五颜六色的丝线绣成的彩色花朵。整个采花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花瑶采花在技术上独树一帜。它与机绣和湘绣完全不同。不需要描述设计,也不需要模具来做绣架。你依靠采花人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艺,用自己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顺着土布的经纬线。花瑶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被长辈教着摘花,要花几年时间才能掌握摘花的基本功。每个姑娘都随身带着绣花针和线,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去摘花。吊脚楼前、溪边的岩石上、古林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采花姑娘。据统计,一条裙子有30多万针,需要18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花瑶的《采花》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比如《乘龙渡海》、《王磐登庙》、《浪丘(瑶语,意为土司)御敌》。《乘龙渡海》中的盘王,头戴三尖冠,英气十足,骑在龙背上。高傲的龙昂着头,腾云驾雾,呼啸着,吹着。盘冠飘逸,龙腾上下祝贺。盘王头上的太阳,龙头上飞翔的凤鸟,让整个画面有飞翔的感觉,非常生动,有很深的历史内涵。《盘王登临殿》中的盘王身着皇家服饰坐在殿中。宫殿是典型的瑶族建筑,风格独特。飞檐宫上横写“长寿”二字,寓意永恒。寿字绣富贵花,两边插旗,迎风飘扬。王磐头部两侧绣有竹子,殿柱两侧绣有双龙。整个图案稚拙,表达了经常遭受战乱、生活贫困的瑶族先民祈求平安、吉祥、繁荣的美好愿望。《琅琊榜守敌》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了瑶族战士守卫家园,奋勇杀敌的场景。朗丘骑在马上,头戴王冠,身披铠甲,手里拿着一支箭,不速之客的头在马下。这种设计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祖先的崇敬。
花瑶采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花瑶人的宗教信仰、独特的节日和婚礼习俗,在许多与动物一起采花和花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腰花中,蛇的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叉蛇、头抱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种类多达数百种。而且蛇形状各异,充满奇思妙想。如荀子蛇、比什蛇、吐蛇、聚蛇、双蛇戏珠等。,花瑶的采花赋予了这些蛇灵性。这是因为华耀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蛇多,对蛇的习性非常熟悉。蛇有游泳、爬树、钻地、长寿、忍饥的能力,这是早期人类力所不及的。因此,花瑶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成为花瑶部落的图腾,类似于汉人对龙的崇拜。
《花瑶采花》中的做爱歌和结婚歌是珍品,生动地展现了花瑶独特的风俗。遗憾的是,由于这些采花技艺难度大,濒临失传,仅存少量作品,不可多得。
花瑶以精美的花卉描绘精神,简洁生动,以少及多,主题鲜明,极具装饰性。造型上大胆夸张,大胆取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从自然物象中提取,加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体现了丰富的神韵,产生了不合理和谐美的怪诞趣味,表现出朴素的美感。瑶族妇女在绣动物时,常常在动物上绣小动物和花,如在一只母虎上绣花和老虎。或者为什么要这样选花?你会得到一个机智简单的回答:老虎要生孩子,要吃饭,这样绣虎就是活虎了。这种解剖思维的方式大胆而浪漫。
花瑶采花对不同视觉对象进行奇妙的艺术处理和组合,构图均衡或对称。比如利用树木和花卉的图案组合,按照几何排列制作主图案,显得整洁大方;有时在一幅刺绣中,要选取几十个图案,自由不规则地组合成一个主图案,或把花藏在花中,或把几只鸟和昆虫自由组合成花;还是几只鸟* * *一只翅膀。如此巧妙的构思使整个图案充满了丰富性,形成了活泼的气氛,充分揭示了主题,取得了良好的装饰效果。
花瑶的采花不仅实用,而且追求漂亮的色彩装饰。从远处看颜色,从远处看花朵,他们喜欢用强烈刺激的颜色,如鲜红的头饰帽(瑶语叫派特典)和头巾(瑶语叫小童),深蓝色的外套(夏装叫白雪),五彩的腰带(瑶语叫特档),灰色的制服花裙(瑶语叫敦)用两条红裙子(瑶语叫补码)一前一后衬托。如果头饰和礼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暗淡,则是服丧时穿的礼服。简介
望江县采花是流传于望江县的一种家庭手工艺技艺。它起源于唐代,以麻和毛发为材料制作祭品。晚唐时期,以当地棉花为原料生产衣服和家居装饰用品,逐渐形成了家家户户每个女人都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技能。
望江采花因其构图精美、正反趣致、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受到望江人民的喜爱,代代相传,保存至今。
望江刺绣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挑、钻、游、织四种编织技艺。构图元素来源于生活。常见的植物除了各种几何图形外,还有藤蔓、花果、茎叶等,如梅花、竹叶、牡丹、金瓜、荷花、菊花、石榴、柏树、栀子等。常见的动物有蝴蝶、蜜蜂、孔雀、快乐鸟、鸳鸯、松鹤和十二生肖。其他字如太极、八卦、宫灯、太阳、月亮、星星、云、山、水、船、舟和如意、元宝、钱、寿子、福字、喜羊羊、平安等。其他活动包括生活、生产、游戏、庆典、图腾、宗教等。
望江采花三分传承七分创造。有规章制度,而且不断变化。象形与会意,单独或组合,花中花等。,有各种表现形式。望江的采花产品精美,色泽淡雅。它们已经三次入选北京,成为人民大会堂的突出艺术装饰品。他在各种交易会和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名声远播。
望江采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望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简介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人口1.2万多。它生活在海拔1300米的山区雪峰山北麓溆浦和隆回交界处。采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蓝土布为载体,通过数针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花瑶女子从小学会采花制作终身服饰。
花瑶采花的图案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多为连续对称。主题包括鸟兽,树木和花卉,太阳,月亮和星星,山川和姚的民族图腾和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内涵深刻。新娘结婚时,要把花做的嫁衣放在一根大晾竹竿上,由母亲和姑姑给她穿上。新娘佩戴的橘红色盘子象征着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被象征星星的装饰品包围着。裙子上的六对红色条纹和12对黄色条纹代表远处的长江和黄河;各种小图案分别代表河流、山脉、乡村和村庄。花腰人用他们精致的花朵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瑶采花已经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并进入市场。简介
棉纺织技术在黄道坡的广泛传播,形成了江南和罗京镇全民广植棉花、广纺纱的习俗。与上层达官贵人使用的丝绸面料和刺绣相比,土布刺绣更符合普通百姓广泛的服装要求。长期以来,民间用图案装饰土布服装,用彩色线条“游花”,然后与布料的“潮流”交叉形成图案,这就是“罗京十字绣”。相传应为明末清初,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罗京十字绣花,采在土布制成的衣服或毛巾上,作为“兜巾”、“身钩”、“腹兜”、“布裙”、“鞋面”的装饰图案,尤其是“兜巾”、“身钩”,在江南水乡越来越常见。据实地调查记录,“兜巾”底色不同。一般老年妇女常用深色土布“兜巾”;姑娘女人用白色,新媳妇一定要用绿色,上面的花纹都是黑色;“体钩”的图案挑在顶面的两个侧角,挑花的线条不拘一格。在生活中,这两样东西是新娘的结婚准备,用来“压箱底”,也是为了显示新娘的“灵巧”。加“身钩”或“犹疮”礼,所谓“犹疮”是向给新娘拜会的长辈致敬的习俗。在刺绣制作中,罗京十字绣看似简单,但要求相当高。要求正反两面都要形成一个带十字的图案,基本针法有“走针”、“捻针”、“蛇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罗京的十字绣图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案,有几十种独立的图案,如:鸢尾、鸟语花、荷花、腰菱花、柏树花、八角花、小草、爬藤草等。这些独立图案的元素形成了多彩的整体图案。横切面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自然风光、祈福消灾的传统图案、传说故事的描写、个人意志的体现等。民间女子小技,物不可取而难贵,难高雅。所以地方志中没有文字记载;广泛传播后,头顶和脚面依然无处不在。因此,我们既不能否认技艺高超的妇女所编织的辉煌传统,也不能抹杀一代又一代农民妇女的智慧创造。以土著称的罗京变装,凝聚了本土文化的积淀,这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确实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是,申请人收集了几十件“采花”物件,找到了十几个能编善绣的后人。他们中的少数人还可以展示和教授技能,已经开始上课,并筹集资金举办艺术展览。在兴化,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就是一个女孩跟妈妈、奶奶、门上的阿姨、亲戚中的阿姨等等学缝纫。一旦你得到了这根针线,你就不能失去它,而且你必须保存它直到女孩结婚。所以,女孩子在父母家做的最后一件针线活,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婚纱。在这些众多的刺绣中,用绿布摘花是重要的技能之一。一个女生如果不懂得选花,自然不如别人。就算嫁到婆家,在婆婆面前也显得底气不足,抬不起那么高的头。从技术角度来说,它不同于普通的刺绣。一般来说,刺绣讲究“绣”,青布讲究“挑”。闺房里的姑娘大多自己织藏蓝色的土布,按照世代相传的图案采花。采花的针法是“十字”法。其中,针法为“×”,称为“十字绣”;如果针脚呈“I”字形,则为平绣。在“挑”法中,青布挑有单面挑和双面挑两种。不言而喻,单面挑比双面挑简单多了。双面挑就是用特殊的针法挑出来两面相同的图案。绿布上有近40种图案,有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这些图案绣在被套、门帘、窗帘等大件物品上,但更常见于香囊、吊袜带、方巾、围裙等女性用品上。当然,如此独特的采花技艺,其产品也不会排斥男性。比如钱包、皮带、烟袋等。,可以绣一个花案。其中,年轻女孩最喜欢绣的是对她们的白马王子的爱情信物。哪怕是手帕,也要绣一条冰地连,以示心意。如前所述,绿布刺绣所用的面料多为家纺,俗称“家机布”。染色的家用机布也叫“大布”。这种布以染成青色为背景,采花的人手中拿着针和线在“大布”上交替挑绣,绣出各种图案。这里用的针和平时的绣花针没什么区别。使用的线是白线。采花的人用针在“大布”经纬交叉的格子上挑白线,形成强烈的立体感。采花时,针的长短和线的松紧一定要一致。挑绣到密的地方,注意针的搭配,不要露出底色。简单来说,可能只有一朵小花,几条线,也需要针扎到位,线条流畅,千万不能拖泥带水。绿色布料通常在主图案的两侧带有花朵,并带有一些锡箔装饰。这些五颜六色的饰品用红、黄、绿、蓝、青、紫、橙七种颜色的丝线绣成,丰富了整个刺绣。让刺绣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疏密有致、动感恰当,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兴化的青布绣有花朵,体现了民间艺人在构图和造型上的大胆追求,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概括,大胆选择后再加以夸张,从而使整个刺绣简洁生动,装饰性极强。既有青铜装饰的高古性,又有秦砖汉瓦的粗犷;既有宋瓷的典雅,又有剪纸的古朴;既有苏绣的精致,又有织锦的美丽。藏青色的布料和棉线白色的线,在“大布”上营造出了这样一种色彩斑斓、古朴典雅、充满特定地域风情和民俗气息的图案。这项特殊的民间技艺,展示了兴化妇女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生活环境、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这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古老工艺,因材料匮乏、制作困难而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