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有哪些?

内部控制是指由董事会(或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和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基本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制度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评价与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1,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岗位,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在确定职责划分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审批、业务办理、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审计检查等。

2.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处理经济业务和事项中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责任。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检查,并签署意见、签字或盖章,作出批准、不批准或其他处理的决定。

4.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审批、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保证预算执行。

5.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非授权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户核查、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6.会计制度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落实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7.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增强内部管理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8.经济活动的分析与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信息,运用因素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

9.在绩效评价和控制方面,要求企业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利润水平、投资回报、安全生产目标等绩效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的当前绩效进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和约束。

10、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管理的信息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输出、文件存储与保管、网络安全等的控制。,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1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过程,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或类似人员设计和监督,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实施;以便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提供合理的保证。该流程包括以下政策和程序:

公司的相关记录在合理的程度上正确、公允地反映了公司对交易和资产处置的记录。

公司的关联交易记录能够为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的收入和费用已经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授权和批准。

可以预防和及时发现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包括非法占有、使用和处置公司资产。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