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在海上的竞争力应该跨过很高的门槛。
破纪录的增长曲线表明,中国正在向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迈进。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365,438+065,438+0.65,438+0万辆,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今年一季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出口汽车99.4万辆,同比增长70.6%,其中3月份中国汽车出口超过38.7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预测,今年汽车出口量将达到400万辆。如果去年日本汽车出口还能保持350万辆,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将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今年以来日本汽车出口数据接连下滑,仅前两个月就落后中国65,438+065,438+00,000辆以上。业内曾预测,今年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回顾过去两年,中国汽车出口几乎每年增长1万辆,而这种加速源于中国汽车产业在供应链、质量、技术、品牌等方面竞争力的提升。正如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所言,前瞻性的布局投入和快速反应能力,使中国品牌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逐渐建立起竞争优势,在全球智能电动浪潮中暂时获得“先机”。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智科技CEO安聪慧也表示,面对全球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目前是真正的蓝海;另一方面,新能源品牌大规模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创新和增长的活力。
虽然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量价齐升和进入发达国家的双重突破,但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际车企的竞争压力。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车企的海外业务无疑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海外营销体系建设、品牌口碑、售后支持等方面,国际车企花了几十年时间积累相关资源和渠道,中国车企短期内很难赶上。与此同时,国际汽车公司的新能源转型正在加速,留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窗口可能稍纵即逝。
其次,国外市场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差异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灵活的策略。以近年来对中国汽车出口贡献巨大的欧洲市场为例。今年3月28日,欧盟理事会批准了一项法规,决定从2035年开始禁止销售会造成碳排放的新型燃油汽车和小型货车。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布局欧洲市场的大好机遇。但在德国的要求下,2035年后仍可销售使用碳中性电子燃料的新型燃油汽车。因此,为了应对类似政策变化的风险,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欧洲市场注重控制用户信息和数据的跨境流通。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将面临网络安全合规性的严苛监管要求,比如车辆产品的网络安全合规性准入认证,这对于中国车的智能化来说无异于更高的门槛。另外,欧洲的基础设施布局速度会比中国慢,所以在华车企要适应这种运营节奏。
此外,业内专家还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超越单纯的出口模式,加快在目标国的品牌、供应链、人才队伍、产品开发的本土化发展,实现高品质汽车出海。正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王霞所说,“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导航的1.0时代。在接下来的导航2.0时代,中国汽车工业和全球汽车工业需要“双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