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互联网媒体。

1995: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

1995年5月,国内首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成立。最初的发起人主要是张树新、蒋作贤、刘杰等人。有媒体经验的张舒欣在宣传推广方面表现出了出众的能力,英海威迅速获得了惊人的人气。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英海威“向中国人民宣讲互联网就像传教士在布道一样。”

张树新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提供商(ISP)。但当时市场环境远未成熟,中国网民总数不足8万人。5438年6月+次年10月,被称为中国第一全国网的ChinaNet正式开通。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的时候,除了ISP,瀛海威应该是一个在市场上负责培养互联网概念的“普及者”,应该负责内容制作,充当ICP。

1996年9月,中国兴发集团(20.28,-0.41,-1.98%)投资了瀛海威,瀛海威的总股本变成了8000万元。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这家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到了年底,瀛海威已经成为北京知名的ISP。英海威更大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大网络,这曾被视为“书写中国ISP的传奇”。然而,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很快让海威看到了他面临的困难。

拿到8000万的投资后,张舒心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建自己的网络。海威花了一大笔钱租了两条通信线路,一条是卫星线路(VIST),另一条是国家数据线路(DDN)。该公司正同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建设网络。在英海威的计划中,1997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个城市节点,1998将建设40个,让这些城市的用户可以自由漫游。但是,就算不算通讯线路的费用,每个节点的启动费用也有200万~?300万,8000万其实用不了多久。

1997年春,开通了国网和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的节点。然而,中国电信的重拳让海威的努力几乎立即付诸东流。同年,中国电信进入互联网接入市场。它不提供任何内容,也不打算培育市场,但低廉的上网价格足以让瀛海威的“大网”身价暴跌。受到中国电信的挤压,到年底,瀛海威已经巨亏。

当然,张淑馨的激进和对市场的乐观判断让海威雪上加霜。事后有媒体评论称,张淑馨在推广企业形象方面游刃有余,但在企业转入实质性运营时,明显后劲不足。有人评论说,张淑馨从来不明白普通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网。

65438年6月至0998年6月,由于亏损严重,后续资金不足,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张树新发生冲突。危难之际,张树新宣布辞职。2001年,瀛海威开始大量裁员,公司业务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至此,它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三年后,一代互联网先驱海威彻底无声无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