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股票意味着什么(减持股票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说的股票减持是什么意思?股票减持是指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情况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股票减持的意义是什么?

1,体现了利用国有股调节经济的政策手段。

利用证券市场资本流动分配规律调节经济,是世界各国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运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过吸收或减持证券市场一定规模的国有股,可以明显调节市场资金的流向,自适应地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结构,稳定股市指数和股价。从65438到0998,香港特区政府果断干预港股市场,投入大量资金吸纳股票,阻止国际游资的攻击,稳定股市乃至整个经济形势,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2.增强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性。

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处于停滞状态,是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改革的重点内容。迄今为止,围绕盘活国有资产的诸多改革举措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的背景下,难以对庞大复杂的资产存量进行低成本定价,也没有机制使资产有序高效流动,以至于国有资产在流动中要么流失,要么再次被卡住。利用证券市场灵敏的定价机制和有效的资本流动机制,是在一定程度和适用范围内满足国有资产流动性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国有股的减持和吸收对于促进国有资产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流动和交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为社会公众股、法人股、国有股的统一奠定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自诞生之日起,中国股票市场就存在三种不同的股票,即社会公众股、法人股和国有股。目前占据较大比重的后两种股票无法在证券市场流通。由此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种种怪现象和运行弊端,影响了上市公司和社会投资者的行为和道德水准,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向持续、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在不影响股市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尽快实现三只股票的统一流通,已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首要问题。适当减持国有股,为逐步消除三股差异,走向统一流通、同股同权、同股同价迈出了重要一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有股减持可以视为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4.实现国有控股企业股权多元化功能,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成为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完成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但由于国有股比例过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小股东的权力严重不对等。一些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成为“一元化”的国有大股东。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和信息功能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出现了回归传统国企的现象。国有股减持可以进一步促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善股权结构,提升非国有股东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国有股减持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实现“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为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必要的微观基础。

大股东减持对股票有两个不利影响:

一是稀释了二级市场的资金总量,因为大股东减持1%,往往会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带出证券市场,尤其是那些大股东从财务投资的角度减持筹码。一旦大股东减持行为可持续,将抑制a股市场的牛市氛围,给a股市场降温。

二是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提醒金融资本,因为连控股股东都开始减持了。那么,作为金融资本的中小投资者为什么还要苦苦支撑呢?所以大股东减持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新的估值标尺。

当然,这种减少也有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盘活了a股市场的筹码,提高了a股市场筹码的流动性。毕竟一些大股东的减持并不是因为股价被严重高估,而是因为财务问题。第二,一旦大股东减持的筹码被市场吸收,股价再次积极上涨,极有可能强化a股市场的牛市氛围,就像之前的中信证券、苏宁电器等股票在限售股解禁后一路上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