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迈克尔·佩奇流动性这么大?

网上转载,仅供参考。

迈克尔·佩奇的精髓——像机器一样奔跑。

机器和流水线是19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旨在追求高效、简化、统一和标准化,以实现整体更大的生产能力。现在21世纪,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创新和人性化。因为科技的推动,社会可能会经历另一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为一家经营了30多年的老企业,迈克尔·佩奇得益于机械化经营,也可能输给机械化经营。

迈克尔·佩奇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优化,有一套精简规范的猎头体系和方法。学术点叫ISO,通俗点叫套路。得益于这个流程体系,任何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学员,一个有行业经验的初学者,经过一套入职培训,加上日常严格的监督和微观管理,都可以马上上岗。任何一个智力不算太低的人,用一半的脑力就可以在这个位置上有相应的好输出。这样的机器对于高层管理者和上市公司董事会来说当然是好事(稳定、持续、可预测),但是对于在佩奇工作的员工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讨论分工时指出,通过分工的发展,工人的一生都花在少数简单的操作上,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发挥,从而成为最无知的人。工人单调不变的工作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勇气和体力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人,压制了工人多样的生产兴趣和才能,人为地培养了工人片面的技能。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总体财富是以工人个人能力的贫乏牺牲为条件的。"

“无知是迷信和工业之母。思维和想象都会出错,但是手脚活动的习惯既不依赖于思维也不依赖于想象。所以,你最少动脑筋的地方,作坊里的手工业最兴旺。所以,你可以把车间看成一台机器,人事机器的各个部分。”

“大多数人都是聪明的,必须通过日常活动来开发。一辈子从事几个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的迟钝和无知已经到了无界的程度。”

这些话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人类和商业社会本质规律的大门。迈克尔·佩奇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车间,它的发展基于业务流程和标准化。它提高了整体生产力,使招聘顾问能够充分输出生产能力。老板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的工人,只需要随便抓一个人,稍微培训一下,就能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

迈克尔·佩奇的奇怪形象——机器上出生的经理和蚂蚁。

在一个组织中挑选出来的管理者,必须符合组织的利益和行为准则,符合组织从上到下为组织利益服务的基因。结合迈克尔·佩奇的本质和特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管理者,值得上层信任(稳定、可预测)?

首先,这个人需要是迈克尔·佩奇的标准化流程ISO的领导者,从宏观到每周发出的简历量和打电话量,从微观到面试候选人和打开客户的结构和演讲技巧,最好与公司的标准化培训保持一致,最好有一个行走的脚本,一个小机器和一条拉长的流水线。这个过程有点像编程和被编程。什么样的人能做得更好?我觉得可能是一张白纸。缺乏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被编程。在迈克尔·佩奇,你偶尔会听到老板对你说:我们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一开始我理解实干家是指实干家要有执行力,但分析了Page的本质后才明白,实干家原本是指一个被编程后,在执行层面能很好操作的工作者。想多了必然导致不团结,不规范,管理不好,这不是佩奇需要的。所以,佩奇最需要、最喜欢的是:一个听话、资深的工人领袖,能够复制、培养出更多基因纯正的小工。

如果把一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简化为两个维度:智商和情商,那么一个职业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维度(这里智商代表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的程度,情商代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保持人脉的能力):

a、低智商低情商(行政人员、文员和秘书、会计、财务、码农等流程模块中的员工)

b、低智商高情商(一般销售,老板秘笈)

c、高智商低情商(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咨询、投行、审计、财务风控、财务预算、财务分析、IT、产品开发人员)

d、高智商高情商(CFO、CEO、销售总监、企业家、资本家)

第一批搞清楚迈克尔·佩奇这种可以传承的制度和流程的人,无疑是D类人。这个人挺牛逼的。他能总结这样的ISO流程,制定规则,有效管理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猎头公司。他真的是一个企业家,这个人的资本主义思维也很厉害。

但从迈克尔·佩奇的中层来看,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需要的不是战略思维和智力投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ISO体系。如果各国都能很好的执行,作为一个整体,我这个世界级的拧钱机也能很好的运转,只要中层管理人员能很好的执行。想太多对我们没有好处,甚至对我们的机器有害。我们需要的是就位。不统一怎么继承?因此,由于对智力投入需求的减少,佩奇从中层管理者跌落到了象限A和B。

a、B级老板* * *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痛苦?你跟他讲商业,讲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他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你告诉他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他告诉你你的KPI;你跟他说我想给这个客户找合适的人,他说你多发几份简历总能遇到合适的。你指望他帮你解决一个难题,发现他只能用那种老套的说辞;你说你想从你的老板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而他给你的帮助是小心翼翼地告诉你一遍ISO,给你发几份候选拜访脚本或者帮你列一份拜访清单…贴心...有时候你会觉得哭笑不得,有个老和尚坐着不动,站着不动,这样就能应对各种变化了!这种模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缺乏深入思考的人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不能灵活变通。更别说作为一个团队领导,什么市场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

在迈克尔·佩奇,只有A级和B级的人才是真正乐于留下来的。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动脑筋。一个公司为你设计了所有的流程。去追随就好了,也不需要动脑子谋生。多好啊!C和D的人是什么感受?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飞越疯人院》这本书。在书的结尾,疯人院强迫假装成精神病人的正常人墨菲切除了他的额叶。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脑叶,额叶是最大的一个,约占体积的1/3。切除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比如独立思考能力,人格的很大一部分。手术后的几天,墨菲可以安全起床,每天在疯人院里吃饭说话,但他已经不是墨菲了。

夸张一点说,在迈克尔·佩奇工作,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你在和一个被切除了大脑的人说话,或者说有人总想切除你的大脑。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在流程驱动模式下,高效率必须建立在牺牲创造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

从一个猎头顾问的角度来看,迈克尔·佩奇的机制带来的弊端是,由于业务流程的高度细化和精简,顾问只能被禁锢在流水线前,日复一日地工作,综合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可替代性很强,因此价值很低。因为这种重复的机械劳动,工人也失去了真正的学习机会,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也只适用于这个平台。人都懒。当一个人习惯了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思考的必要,他就慢慢失去了深入分析的能力。就像一只翅膀被剪掉的鸟,变成了肉鸡,每天吃喝下蛋。有些迈克尔·佩奇的咨询师总是很迷茫,觉得不开心,想离开这里,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的,一颗被变成大机器的螺丝钉,离开了大机器。它应该在哪里生存?起到什么作用?

有意思的是,迈克尔·佩奇(Michael Page)似乎觉得自己的员工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点机械化,要求员工回答自己最近的工作最聪明、最有创意的事情……我觉得挺搞笑的。它像一个大机器一样工作是真的,也确实有员工愿意日复一日地在大机器上工作来谋生。但是你用要求不高的方式把员工培养成肉鸡,现在还需要肉鸡飞起来,那是你的错。迈克尔·佩奇总是要求员工拥有高层人脉。是的,这是一个优质猎头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特质,但这样的人不太可能出现在迈克尔·佩奇身上,出现了也可能会离开。为什么?一个要求员工要求不多,多快好省的猎头公司,甚至不关注商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肉鸡。它能和一个资深候选人谈些什么?

这家标榜自己是“顾问”的猎头公司,只是履行了“中介”的角色。迈克尔·佩奇常说,质量不重要,数量重要,要抱着侥幸的心态去做一个案子。其所谓的高端和专业,只停留在外表的浅壳里,咨询师可以穿着合适的衣服,用专业的语气和话语说出自己说了多年的陈词滥调,但他们真的能给公司推荐合适的人,有能力帮应聘者分析职业道路吗?或者他们说的话,能有多少信息量和内容?再深究,味道就像嚼蜡。

也许外国人并不真的关心做猎头,他们的模式给中国的业务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也不关心他们是否真的能为中国公司找到能帮助公司的人才。外国人追求的是从中国获得大量的金钱。所以,中国的猎头行业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