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应对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既要借助大船出海,又要把小船绑在一起,相互搭建平台,采取更加灵活实用的方式,实现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精准对接,实现优势产品的互补。
打造国际品牌
品牌是建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证书,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基石。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不仅是中国的技术,更是中国的智慧。中国建筑企业应以国际品牌力展示中国风格和中国品格,真诚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理念、技术和文化,促进当地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履行国际公民企业的责任。同时,也要跻身具有国际品牌力的世界建筑强企行列,跻身世界著名建筑企业之列,实现从领先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建立国际标准
不可否认,中国建筑企业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建筑标准化方面,很难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了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建筑企业必须融入和接受国际标准。这首先需要着眼于国家宏观层面和建筑行业的整体提升。一是主动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新立法工作,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规范管理我国建筑市场和建筑企业;第二,我国建筑业应抓紧三项国际标准的认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能力。此外,施工企业自身也要彻底转变观念,在建筑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升华,以适应国际标准,获得一张世界性的“船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融入、可行、顺畅。
打造国际航母
过去,国内一些施工企业虽然承接了一些国外工程,但大多是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实力和优势,无法与国际大企业匹敌。纵观世界著名建筑企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企业越大,竞争力越强,“马太效应”越明显。如国际工程建设行业巨头法国万喜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并购,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家子公司。中国建筑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改变企业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根据国际建筑业的特点,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行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组建若干跨国控股集团,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建设集团,共同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