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镇胜坨镇-经济发展

1978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93kg,总产量1164m kg。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223公斤,总产量341.8万公斤。

该镇土地盐碱化、油污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薄弱,特别是水资源制约严重。90年代以来,全镇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掀起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到2000年,全镇共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修建干渠4条,支渠8条,开挖水库近60座,总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改造盐碱地6万多亩,配套路、林、桥、涵、沟、渠、闸7道,实现了旱能灌溉,涝能排水。1997以来,全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该镇协调贴息贷款2600万元,无偿投入2000多万元,培育了水稻、畜牧、蚕桑、水产、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先后投资10多万元建设了5000亩喷灌示范园区、孙嘉村波尔山羊养殖基地、上庄村高科技示范园、拓南村养猪示范小区、贾宁村鱼、虾、蟹、稻生态养殖、崔家村1300亩农业捕捞基地、小白村蚕桑示范园,并被评为“东英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带动了全镇农业。全镇有26个村建起了养猪小区,年存栏生猪5万头;36个村发展了大棚养蚕,有400多个大棚养蚕;39个村发展了水产养殖,实用农业新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1978全镇农业总产值2810000元。2000年为65438+7529万元,其中种植业7948万元,林果业112万元,畜牧业8237万元,渔业12.32万元。耕地面积593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1.76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31.0000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比为6∶4。胜坨镇喜迎奥运

上世纪80年代末,全镇只有两个水利施工队,主要向油田输出劳务。这两个工程队逐渐发展成为万达集团和盛通集团。从1993到1994,先后成立了东瀛金佳化工有限公司、玉环公司、方圆公司、鲁泰公司、农机公司、环保公司、新动力设备厂等工业企业。在企业发展中,要积极实施从劳动密集型到产业型、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单一市场到社会市场、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四个转变”战略。经过“劳动打基础”、“工业上台阶”的原始积累和资本扩张,镇内工业企业从65438到0998开始向“科技推动快速发展”发展。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石油大学、胜利油田“四院一中心”、航天部404厂、华中理工大学等十几家科研单位“联姻”,“产、学、研”结合成为企业效益主流。* * *聘请专兼职高级技术人才100多人,建立经济联合组织400多个,每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或科技重点项目10多个,形成了高新技术项目“开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的格局。从1995到2000年的6年间,该镇投入5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和改造项目46个。1998期间,以万达集团、圣通集团、陈侗集团为核心的8家乡镇企业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圣拓集团,成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百强企业集团。其中,万达、盛通两大企业集团成为国家大(一)企业。到2000年,全镇已形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电器材料、建材、生化等八大主导产业,生产了65438000多个系列产品和300多个品种的企业集团,承担了全镇90%以上的财政收入。生产的透明质酸、青霉菌丝体综合利用、潜水泵铅芯电缆、防盗电缆、增效增粘剂、四溴双酚a阻燃剂、深海电缆、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热塑性硫化橡胶强力三角带半成品、氨基葡萄糖、壳聚糖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80人,实现产值182万元,利税11000元;2000年,共有乡镇工业企业28家,从业人员7479人,产值23亿元,利税2.656亿元。

建筑业:2000年末有15家公司,主要从事民用建筑、工业安装、房间装修、电器安装等。,员工4587人,实现总产值71627万元,利税8590万元。1978之后,国内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逐渐繁荣。197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80人,年产值65438+万元,利税7万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国有集体商业网点大多由集体或个体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的优惠政策,先后建成了胜坨镇商业街、生猪批发市场等农贸市场。截至2000年底,全镇共有商业、餐饮、服务网点2503个,个体工商户65438户,私营企业28家。个体运输户268户,其中客运户87户;员工4000人,年产值471.32万元,利税37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