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对武汉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考

武汉被称为“中国汽车之都”,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汽车企业7家,汽车总装厂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500余家,聚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汽车系,被誉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湖北省形成了两条汽车产业走廊,都交给武汉。一条从武汉出发,连接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沿汉江向鄂西北倾斜,聚集了东风乘用车、东风商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上汽通用等众多重量级车企。另一条从武汉沿长江延伸,连接宜昌-荆门-荆州-武汉-黄冈-黄石,聚集广汽乘用车、猎豹、星辉电动车等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东风大道,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也被称为“车都之脊”,全长13公里,沿线分布着2万多家企业,是全球汽车产业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

多元化汽车资本

新冠肺炎爆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工业陷入停滞。疫情的爆发虽然让武汉汽车产业陷入困境,但也凸显了武汉汽车产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

汽车一直是武汉的支柱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链优势,武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汽车之都。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正式成立神龙公司,总部落户武汉,拉开了武汉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神龙之后,一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紧随其后。2003年,东风本田落户武汉开发区;同年,东风公司总部从十堰迁至武汉。随后,与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落户武汉;2008年,东风乘用车有限公司在武汉建成;2016东风雷诺项目一期在汉阳黄金口建成投产。

除了“东风系”,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也吸引了其他汽车集团来武汉设厂。2012上汽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在江夏金口奠基,生产雪佛兰、别克品牌部分车型。2018年,吉利汽车在武汉建设年产15000辆乘用车项目;2019年,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莲花汽车工厂在武汉开发区开工建设。至此,武汉生产的汽车品牌已覆盖美、日、法、英、中五大汽车系列。

此外,武汉在专用车行业也有很高的地位,包括湖北三环汉阳专用车有限公司(原汉阳专用车厂)、汉阳专用车研究所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比亚迪、蔚来、东风云峰、金龙凯沃等众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也纷纷进驻武汉,使武汉成为汽车系列最丰富、品牌最全面、品类最多样的汽车制造城市。

数据显示,湖北约80%的汽车产量集中在武汉。从产能分布来看,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100%的产能在武汉,神龙汽车70%以上的产能、上汽通用20%以上的产能在武汉。据统计,武汉每天下线的汽车超过5000辆。疫情期间,每停产1周,市场将减少3.5万辆汽车供应,进一步影响全国物流、经销商、金融服务、后市场等企业。

武汉还是汽车配件厂的重要聚集地,汽车配件的适应性极高,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将面临停滞。湖北省汽车工业协会透露,湖北省现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300多家,既有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ZF、电装等海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有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盛骏电子、福耀玻璃等本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且大部分集中在武汉。

武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着全国和众多国际主流汽车公司的运营。疫情期间,来自武汉的一款副产品刹车系统的空气软管供应被切断,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公司向其在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工警告。大众、宝马、现代等多家跨国公司也指出,如果在武汉生产的部分零部件不能及时供应,企业将面临停工停产的困境。

很多国际零部件巨头在武汉都有自己的产能。法雷奥的灯光系统,博世华宇的转向系统,博格华纳的驾驶系统...在方向盘、转向柱和转向盒品类中,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转向系统有20%以上来自武汉,任何一家工厂的供货中断都可能对北美汽车制造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汽车产业不仅影响全国,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来源: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

疫情过后汽车市场的活力

最近武汉车市增长放缓,原因很多。近10年来,武汉的汽车消费增长迅速。从2013到2018的六年间,新增车辆218.8万辆,超过武汉汽车保有量的三分之二。2018年,武汉汽车保有量突破310万辆,新车购买和消费需求被二手车所替代,其次,省内及周边城市汽车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省内及周边城市大部分居民可以在本地买车而不用去武汉;此外,武汉的城市交通枢纽和网约车服务更加完善。地铁建设完成7条运营线路,新增T3出行等优质网约车平台,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面对疫情后的车市,武汉市政府祭出大杀器,于5月出台了《武汉市汽车消费财政补贴实施细则》。规定从现在开始到65438+今年2月?31上,消费者在本地购买武汉生产的燃油小客车并在本市落户的,给予销售价格(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价格)3%的补贴,上限5000元;新能源汽车,每辆补贴10000元。继武汉出台车补政策后,江夏区、开发区也迅速跟进。除了武汉政策的实施,消费者购买本地区车企生产的乘用车还可以获得额外补贴。

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武汉车市也显示出了久违的活力。5月份,武汉乘用车保有量突破2.4万辆,同比实现1.9%的正增长。东风汽车作为武汉龙头车企,4月开始V型反转,4月销量24.42万辆,同比增长8.3%;5月销量365,438+0.76万辆,同比增长65,438+06.6%;6月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9.77%;7月销售29.64万辆,同比增长65,438+00.8%;8月销量29.37万辆,同比增长4.2%。复产以来产销“五连增”,6-8月累计销量达654.38+0.99万辆。

随着购车需求的释放,二手车置换需求被进一步激发。从上半年武汉二手车交易数据来看,二手车置换周期有所加快。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销售的车辆中,车龄不足三年的车辆占比18.22%,同比上升0.79%;3-5年车龄车辆占比23.14%,同比上升1.92%。过去买新车报废的习惯已经改变,五年内换车成为新趋势。

在二手车置换需求上升的同时,二手车购买需求也在上升。疫情给了人们买车的新动力。根据恒诺市场研究的调查,疫情发生后,46.91%的人有明确的购车欲望,但很多人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购车预算减少,二手车成为不错的选择。

在市场需求快速回暖和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武汉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均呈现V型反转态势,也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回暖。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消费影响很大,但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购买需求。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被抑制的需求逐渐释放,后续武汉车市整体好转。

要激发的三种潜能

短期来看,政府促进消费的政策是车市触底的原因之一。车企应积极关注产业政策,从减免税、行业补贴等方面抓住政策机遇,促进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损失。

从长远来看,武汉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以保持我们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制造业潜力的角度来看,武汉有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2019,1-19年2月,广东省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3116900。同为汽车大省的吉林和上海分别生产288.92万辆和274.9万辆,位居第二和第三。湖北产量为223.96万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与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海相比,有50万辆的差距,与同样是老牌汽车制造基地的吉林相比,有65万辆的差距。可见湖北和武汉的制造业潜力还有提升空间。

武汉有很大的服务潜力。目前,武汉市有30家整车企业(含专用车、专用汽车),1400多家汽车销售企业,300多家授权制4S店,25个有形汽车市场(含二手车市场)。单看这组数据是合理的。另一组数据是汽车从业人员超46万人,其中汽车企业20万人,销售企业654.38+05万人,维修企业654.38+00万人,汽车电商、媒体从业人员近654.38+00万人,呈现出明显的制造多服务少的倒金字塔格局。汽车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辐射作用明显,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比重,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产值,都应该是一个正金字塔。因此,武汉作为中国九省通衢的独特区域中心城市,做好围绕汽车的大服务,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长点。

从消费潜力来看,武汉也充满了增长空间。2019疫情爆发前,武汉全年汽车销量为36.75万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市汽车保有量来看,2019年武汉汽车保有量为336.8万辆,排名全国第九,低于同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成都、重庆、苏州、上海。与成都51.95万辆相比,差距超过654.38+0.8万辆。成都和武汉的城市常住人口分别为123.379万人和902.45万人,城市人口和汽车保有量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也说明武汉本地的汽车消费潜力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主要城市的汽车拥有量(万辆)

集中精力打造新优势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转型升级的下半场面临激烈的区位竞争。武汉要积极推动本土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重点领域转型,吸引下一代新兴汽车产业集聚,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推动汽车产业跨界融合。

目前,武汉市新能源小客车规模逐渐壮大。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都将投产新能源汽车。据了解,在建项目东风云峰将是东风日产新能源明星车型Ariya的生产地,东风雷诺改造后的工厂将成为蓝兔未来的厂址。此外,武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市聚集了武汉凯沃、武汉氢熊、武汉氢阳等燃料电池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分别开通了燃料电池客车示范线路。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新规出台之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照片17张。7家企业选择在江浙沪设立生产基地、总部或R&D中心,渝、粤等汽车大省市的汽车企业也选择落户。以现有资源来看,虽然武汉有很多类似蓝调的“造车新势力”,但真正的“造车新势力”的引入还需要加速。

在智能网联方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打造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核心平台。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一期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竣工,这是全国首个5G、V2X全覆盖的大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上海示范区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6年6月正式开园,重庆I-VISTA示范区于2016年底正式开园。相比后两者,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在成立和运营的时间上并不占优,但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差不多,基础设施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武汉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规模方面,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进一步扩大,年内基于5G协同自动驾驶的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将超过100公里,成为国内最大的5G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同时,武汉要向其他优秀示范区学习。2065438+2009年,华东几大城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分散的点和线逐渐连接起来,将更有利于区域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武汉应该与周边城市采取类似的方式,与长沙示范区联合开展跨区域道路测试。

在企业入园方面,武汉示范区除了本土车企东风、科技巨头百度的加持,还吸引了梁海科技、深蓝科技、荣源启行、AutoX等自动驾驶企业入园测试。为了继续扩大优势,武汉应加大明星科技公司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光谷的产业集群,全力与汽车产业合作,发挥在5G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通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推进车路协同,将武汉建设成为更适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城市。此外,应充分激发华为、小米、联想等科技公司的跨界潜力,将其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引入武汉,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落户武汉。

总体来看,武汉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但优势和机遇也很明显。一方面抓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通信领域的协同效应,更加积极地拥抱新生力量和新兴科技公司,多管齐下为武汉汽车产业注入新的创造力,使武汉继续保持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在“新四化”浪潮中获得新的优势。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