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前景理论的参考点

在所有研究实践决策的理论中,行为金融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最为著名,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取决于参照点。

你什么意思?假设你的办公室恒温,你感觉不到温度,但是秋天走出办公室,一阵风吹来,你会觉得有点冷。办公室的温度是参考点。但是在外面呆了一段时间后,你是不是又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了?此时,室外温度成为参考点。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虽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是财富水平高的时候效用肯定比财富水平低的时候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公司这个月给你发了一万块的奖金。你开心吗?

按照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你当然知道自己幸福与否,因为一万元的绝对值是一定的。但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五千,我很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三万,我不高兴。所以参考点是同事的奖金水平。

前景理论认为,效用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和谁比,也就是参照点的位置。不同的参考点有不同的效果。

发现参考点与以下因素有关。

在金融领域,投资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格。投资人总是把现在的价格和成本价做比较,我称之为“回头看”。回顾是与历史相比较,而理性的人是在“向前看”,是在展望未来。

“我已经赚了20%,可以卖了”和“我做完就走”...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回头看”。不管是不是20%,你在做决策的时候一直在和自己的成本价做比较,这个参考点就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

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成本价外,还包括最高价和最低价。

比如现在价格降了一点,我多买一点,不就摊薄了成本吗?摊薄成本,就是你决定把参考点设在最近的高点或者低点。

期望水平是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

比如买房成本是654.38+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么卖价的参考点可能是500万,而不是654.38+0万。

决策的参考点是同伴或朋友的决策,这被称为决策的“同伴效应”。

陆荣教授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的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到同地区公司的影响。

国外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到同行业公司的影响。

投资决策中也有很强的“同伴效应”。很多人不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都买卖过什么,然后跟着做决定。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的决定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来操纵。”

比如商场在促销的时候,一件3000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卖,不如原价卖3万,现在1优惠。原价是客户决策的参考点,1折扣让人觉得便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者是否真的需要,而是看便宜。“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利用。

另一个例子是股权分置。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很高,影响了该股票的交易量和投资者(尤其是散户)的购买欲望时,那么股份公司就会考虑将该股票拆分。拉低股价后,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会觉得股价“便宜”,会争相买入。事实上,股票拆分后,股东权益不变,公司总市值和基本面不变。

目前各大网站都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很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让客户产生“便宜”的错觉,有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这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基础。

任何选择都不应该看绝对层面,而应该看相对层面。参考点与历史水平、预期水平、他人决策等有关。

参考点也可以控制和调整。比如你还是觉得不开心或者没有效果,无一例外,那一定是因为参考点定高了!试着降低一些参考点,你的快乐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