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在明年6月底之前减少多少高危场所的工作人员?

智能装备应用于危险工艺、危险化学品火灾高效灭火材料、大数据安全监测预警...近年来,我国安全技术不断创新,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如何成为生产的「守护神」?

到明年6月底,高危场所工作人员减少30%以上。

长期以来,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一些企业在关键环节、关键部位用工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群死群伤风险高,防范重特大事故任务艰巨。“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机械化换人,自动减人,对于高风险企业是必须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表示。2015年,国家安监总局在重点行业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减员”专项行动,用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操作,用自动控制减少人工操作。到2018年6月底,计划减少30%以上的高危作业场所工作人员。

更换首绳是摩擦提升矿井中经常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内蒙古鄂尔多斯某井深760米的矿井,人工换绳需要58人,耗时102小时。首绳使用寿命1.5年,年平均费用240万元。智能换绳和机械换绳需要9个人,耗时37小时。首绳使用寿命2.5年,年平均费用654.38+0.3万元。“除了省时高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危险区域的工人全部由机械代替,工人只需要在井口做连接绳头的工作。劳动强度低,消除了工人在井筒工作的隐患。”江苏徐州工业大学三森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贾介绍。

机械化换人,自动减员,需要一定的投入。不过,现在公司都知道怎么算大账了。“我承担不起安全问题。这几年压力很大,头发都白了。现在公司井下排水、通风、充填都是自动控制,有些岗位无人值守。有了科技的支撑,就不需要派那么多员工去高危岗位了,安心了很多。”湖北三鑫金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元告诉记者,公司现在每吨矿要提取10元作为安全费用。“企业正常运营一天大概有654.38+0万元的利润,高峰期比较多。安全没做好,停产停产会耽误效率。这是最大的成本,眼光还是得放长远。”

基于大数据建立矿山重大危险源档案

对于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尾矿库、排土场、高陡边坡和采空区。它们的共同点是体量大,风险点多,诱发因素复杂。安监人员去矿山检查安全隐患时,常常会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如何构建更高效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机制?

四川省安监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将统筹运用高分卫星、摄影测量、三维激光、井下物探等技术,基于空间、地表、井下大数据建立重大矿山危险源健康档案,形成危险源预警机制,完善重大事故防控体系基础。“几年前,我们对攀枝花市盐边县拟建农贸市场的规划进行了风险分析,发现这个地点正好位于一个尾矿库的下游。分析认为,一旦尾矿坝溃决,整个农贸市场将被淹没。我们提出的防范措施被采纳,避免了因规划选址不合理造成的重大隐患和风险。”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专家举例。

基于大数据,还有“智慧用电”。异常漏电、电流过载、异常温度.....“智慧用电”通过智能传感终端采集并上传电气线路的实时运行数据,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电气火灾隐患,并将信息推送给用户;管理平台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电气火灾隐患风险评估报告;然后通过发展线下专业治理综合服务,排查治理隐患。“这就形成了电气火灾隐患从发现、监管到治理的有效闭环。2016年,浙江省安装‘智慧用电’设备近2万套,发现隐患20252处,其中重点隐患994处,电气火灾发生率明显下降。”杭嘉禾IOT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平说。

应急管理平台促使企业责任得到切实落实。

安全生产企业承担主体责任,但也离不开政府监管。“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以为发个整改通知就没事了,但不督促落实就什么都不是了。”西部某省的一位安监员这样说。如何做到严格监管,让企业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搭建应急管理平台,增加隐患管理模块。根据隐患整改的难易程度和时间跨度,隐患分为红、橙、黄三种颜色,红色问题为“日清理、周进度”,橙色问题为“周清理、月进度”,黄色问题为“月清理、季进度”。渝北区安监局局长赵兵介绍,通过平台数据监测分析,每个月定期上报各单位隐患,倒逼问题解决。2016年,渝北区排查隐患8820处,整改8694处,整改率98.6%。

“事故是最大的成本,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力屏障。”何国说。

期待科技发展,为人民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