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M定理,企业的负债增加了企业的价值,但为什么现实中企业不能无限?

经济学的理论都是经验主义的。企业的债务实际上并不是企业的实际价值。负债只是说明企业有这个信誉,别人愿意借钱给你。而如果企业资不抵债,就离破产不远了。

“MM理论”的前提是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阻碍资本流动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所得税。所以后来米勒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MM理论”。他们认为,在考虑所得税因素后,虽然权益资本成本会随着负债比率的增加而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会比负债比率的增加要慢。因此,修正的MM理论认为,考虑所得税后,公司使用的债务越高,其加权平均成本越低,公司的收益甚至价值越高。这就是修正的MM理论,也被称为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理论(简称“相关性理论”)。

根据修正后的“MM理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100%债务,但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后来有学者引入市场均衡理论、代理成本、财务约束成本(偿付能力不足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了“MM理论”。首先,斯蒂格利茨等人将市场均衡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他们认为,提高公司的负债率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从而迫使公司选择次优的融资方案,而不是最大负债率(100%)。另一方面,随着公司负债率的提高,债权人因为风险更大而要求更高的利率回报,导致债务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也会限制公司过度负债。之后,一些学者将代理成本和财务约束成本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结论是,在公司负债率达到一定限度(比如50%)之前,债务带来的减税收益会大大超过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随着负债率的增加,债务的减税收益会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呈现一种权衡关系。过了这个点,财务橙收成本和代理成本都会上升。当达到另一个峰值(比如80%)时,减债的边际收益刚好抵消了增债的损失(包括权益成本、财务会计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增加)。过了这个高峰,债务增加的损失会超过债务的减税收益。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但债务越高越好,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