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俪的化学技术

建国初期,化学研究的力量非常薄弱。1949时期,只有一个北京化工综合实验所和一个浙江化工研究院,科研人员数量很少。为集中化工科研力量形成拳头,国家于7月1953将上述两个化工科研机构迁至沈阳,并与东北工业部化学工业局设立的研究室合并,组建沈阳化工综合实验研究所。结合生产发展的需要,该院加快了科技力量和设备的发展。截止到1955年底,研究所共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400余人。其科研领域已从染料及其中间体扩展到选矿、磷肥、钾肥、无机盐、有机合成、合成树脂、农药、涂料等专业,成为中国化工系统科研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研究机构。1956化工部成立后,苏俪先后任部长助理、副部长,长期分管化工科技组织领导工作。他十分重视化工科研机构的建设,聚集科技人才,壮大科研队伍,组织重点领域的科研项目,结合生产发展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了全面落实1956-1967“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建立完整的化学科研体系,苏俪奉命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建立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沈阳化工综合实验所的有机合成与合成树脂实验室相继迁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化工学院,从事石油化工领域的科研任务。将无机盐与涂料实验室迁至天津,成立天津化工研究院,从事选矿、颜料、涂料等科研任务;将化学选矿与化肥实验室迁至上海,成立上海化工学院,承担选矿和氮磷钾肥的科研任务。剩余的染料农药研究室改组为沈阳化学工业研究所。随着化工生产建设的发展,1958后主持天津橡胶工业研究所和北京橡胶工业设计院合并成立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同时在北京成立医药工业研究院,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改组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60年代初,他主持建立了化工机械、合成纤维、炭黑工业几个专业研究所;组织兰州、吉林、南京、锦西、四川几个大型化工基地分别成立化工专业研究所(所)。苏俪在这些科研机构的建设中,从规划到组织编制计划,从机构地址的选择到基本建设的落实,从领导机构的安排到科研力量的配备,从专业的设置到仪器设备的购置,做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他还深入基层,解决研究所建设和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方面的问题。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逐步形成了化工专业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强大的科研队伍。据1966统计,化工部直属科研院所27个,从业人员14000余人,研究人员4000余人,分别是1955的7倍和10倍。

在此期间,化工科研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如二水湿法磷酸、合成气净化催化剂、有机磷农药、PVC、PTFE塑料、合成橡胶、染料、医药、橡胶制品、化学试剂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制成功。苏俪在组织攻坚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大协作”原则,团结一切技术力量,密切配合,为全面实现我国12科技发展计划,促进化学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1972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成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主管石油炼制与化工研究,院长为苏俪。在65438-0978的6年间,该院组织了石化行业科技攻关战役,取得了许多成果,消化吸收了许多引进技术,促进了石化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