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政策风险?

一是政策逆操作带来的风险加大。比如,政府一方面要求节能,但另一方面却从未取消现有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实际上,两种控制方式已经形成了类似对冲的反向操作;会使企业陷入市场和政策约束的困境。

第二,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这在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常见风险。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在政策经济中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往往充当“救火队员”,必然导致政策走向飘忽不定,难以预料。这从目前宏观调控的试探性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中国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投资风险系数最高的地区。

政策趋势不确定的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经济背景下面临的具体政策风险不同,因此应对方式也不同。几家欢乐几家愁是什么意思?根本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目前的政策风险主要包括“兼并”风险和垄断企业内部改革带来的风险。以“与外资竞争”为名的国资兼并,如北京二商集团与远洋地产的兼并重组,借助“兼并”的东风,帮助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扩张,进而在一些重要市场领域形成了新的国有经济网络。对于垄断企业内部改革带来的风险,“亲生儿子”的坚定立场使得国企阻力不减。电力体制改革三年半,寸步难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政策风险。常见的对策有三种:一种是主动参与,被动退出。比如民营企业广宇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后,最终因为铁路利益分配制度被迫停止投资,从而使第一条由民营资本建设的常璩铁路重回国有垄断。同样,去年拿下四川白鹏铁路30年经营权的德众公司,也因为成都市水利局的一纸文件,被迫陷入“追加654.38+0亿投资”的窘境。二是冷眼旁观,等待其转变。比如2005年,铁道部推出了20个合资铁路项目,期望有民营资本的参与,但440亿的股权投资中,只有25亿是民营资本。可见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部分民间资本还是选择观望。三是利用政策漏洞,投机钻空子。中国版的这种“猫捉老鼠”,尤其是房企。房地产行业税负重,企业利用国外的优惠政策,把自己变成外企,合理避税。

最后,对于外资来说,主要的政策风险是政策态度的180度大转弯。外资今年日子不好过。从“吸引外资”到“限制外资”的政策拐点的出现,使其充分意识到政策风险。但从目前外资做出的一些即时反应来看,对突然的政策转向还缺乏心理准备,鱼死网破、加速抢滩、外部压力等仓促反应基本可以归为一击之后的条件反射。

强政策弱企业

另一方面,政策风险更容易误导企业,使得企业采取一些破坏性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从而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无为而治”的歧途。

首先,政策风险会倒逼企业转型。由于政策风险系数甚至超过市场风险,企业的关注点可能会从生产和销售转移到对政策形势的研究上,从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如何与政策进行博弈上,从而造成企业行为的扭曲。

其次,企业会增加与决策者的接触。企业管理者会忙着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政治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寻租”现象会迅速蔓延。

再次,企业还可能建立相应的对冲机制来化解政策风险,这将使得身份确认、假外资等“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断重演。

最后,一旦企业为防范政策风险付出的交易成本超过企业获得的利润,不排除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会采取“用脚投票”的做法退出博弈格局,向其他新兴国家寻求市场和投资亮点。这是最坏的结局。

总的来说,在政策经济时代,除了国企,企业和政策基本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地位。政策性强,掌握着企业的生死大权;而企业弱势,甚至集体失语。然而,随着政策干预的效率越来越低,老式的调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选择最大公约数、交流对话后尽可能达到平衡为特征的公共政策,将可能成为替代政策经济的路径选择。只有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开对话,才能结束现实中的不对称,让企业的日子好过一点,至少他们有个投诉的对象和地方。